2011年12月31日星期六

Goal.com 视点:克鲁伊夫的巴萨烙印,一脉相承的辉煌!

Goal.com 视点:克鲁伊夫的巴萨烙印,一脉相承的辉煌!

二十三年前,克鲁伊夫给巴萨队打上了自己深深的烙印,二十年后,瓜迪奥拉将克鲁伊夫的辉煌发扬光大,在此我们引用了来自Graham Hunter关于巴萨新书的独家言论,为此纪念巴萨教父在“宇宙队”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

By Viola

Johan Cruyff - Barcelona
Johan Cruyff - Barcelona
《巴萨:世界上最伟大的球队是这样炼成》-Graham Hunter
电子书和文本将在2012年初出版

      没有他,就没有瓜迪奥拉,没有梅西,没有哈维也没有伊涅斯塔。他们甚至可能都被认为是太慢太矮小的桌球运动员。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天才为巴萨后辈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温室,他让这些不可思议的球员们被认可,并最终成为巴塞罗那俱乐部的瑰宝和财富。没有克鲁伊夫,这样的传奇故事压根就不存在。

       即使在今日,这个全新的伟大的巴塞罗那体内也蕴含着克鲁伊夫的DNA-他们的训练和踢球的模式,他们招募球员和工作人员的方式以及整支球队的精神理念都流着克鲁伊夫的血液。

       在诺坎普,克鲁伊夫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创造了两次壮举,一次是1974年,巴萨将他从阿贾克斯带到诺坎普。一次是1988年,他以教练身份重返巴塞罗那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在他执教巴萨期间,他为球队赢得了4次联赛冠军,1次国王杯冠军,1次击败拥有维利亚、隆巴多和曼奇尼的桑普多利亚并夺得的冠军杯冠军,还有一次优胜者杯冠军和一次超级杯冠军。


从球员到教练再到顾问| 克鲁伊夫在三个角色的扮演上都是巴萨的传奇

       
没有克鲁伊夫,就没有梦之队。没有克鲁伊夫,就没有巴萨当前华丽的足球风格。没有克鲁伊夫,就没有拉波尔塔(巴萨俱乐部历史上最成功的主席)。没有克鲁伊夫,就没有里杰卡尔德和球队的复苏。没有克鲁伊夫,就没有瓜迪奥拉。这个从球员蜕化成教练的西班牙人坚称如果当年没有对荷兰人和助教雷克萨奇理念的坚定信仰,他也许压根就无法在一线队中获得一席之地。

       巴塞罗那俱乐部现在依然到处留着克鲁伊夫的烙印,从教练到管理层,从瓜迪奥拉到苏比萨雷塔到阿莫尔到萨克里斯坦到乌恩苏到奥斯卡.加西亚到比拉诺瓦再到雷克萨奇,这些人物无一不是巴萨俱乐部的脊梁,当然还有在2011年7月离开的巴尔胡安。

      我们不开玩笑,到现在为止整个世界都还在享受着克鲁伊夫在1988年的训练成果。当克鲁伊夫重新执起巴萨教鞭的时候,他对当时巴萨的青训系统并不苟同。他坚持认为不同年龄层次的球员分布在各层级的训练是毫无意义的。那时没有所谓的巴萨信条,当时在一线队之下的13个年龄段的青年队踢着13种不同的风格,每向上一级他们可能都要重复训练相同的内容。

       克鲁伊夫到来后对球队的青训提出了三个要求,a)所有的青年球员都必须灌输相同的足球理念,并且在同样的3-4-3阵型中训练,b)出色的年轻球员需要敲定他们最合适的位置,在同一个年龄段中集训或者向前提升两个年龄段,c)青训系统的好苗子可以迅速提升到一线队。


没有克鲁伊夫,就没有梦之队。没有克鲁伊夫,就没有华丽的巴萨。没有克鲁伊夫,就没有拉波尔塔。没有克鲁伊夫,就没有里杰卡尔德。没有克鲁伊夫,就没有瓜迪奥拉。


       
他们操练定位战术,循环传球,灌输门将理念,压缩场上空间,所有的这些信条随后被瓜迪奥拉和里杰卡尔德采用。这种战略加上球队对进攻、创造、速度和压制的整体理解创造了巴萨现在这样华丽高效的打法,这是克鲁伊夫永垂不朽的遗产。

      1996年克鲁伊夫再次与巴萨分手,那时16岁的哈维正是巴萨青训营的一部分,而且已经拥有了五年拉玛西亚青训经历。伊涅斯塔刚刚被球探看中,巴尔德斯则已经在诺坎普的青训系统中度过了四年,17岁的普约尔也刚刚被发掘并和巴萨签约,他当时的角色是边锋。

       克鲁伊夫创造的系统不仅仅体现在青训上,他在球员的挑选上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体系。这让现在的巴萨依然得益于这套系统,能够在复杂的转会市场上挑选最好的年轻球员,或者是最适合巴萨理念的球员,而有朝一日,这些球员都能功成名就为伟大的巴萨贡献自己的力量。(Goal.com)

2011年12月26日星期一

CCTV如何播报新闻

公开为自己辩解是没有风度的,公开的攻击别人更没有。如果加上参照,"让事实说话",就完全不一样了。当然,你需要到60或70岁才能完全理解这一点。

 
 

Sent to you by monokeroz via Google Reader:

 
 

via Solidot by blackhat on 12/26/11

《德国之声》报道了一位西方记者在CCTV实习一个半月的经历。这位记者称中国的新闻审查做得很巧妙,正面事件基本没审查,牵涉到死人的负面事件则受到严格审查,而且采用的报道方式是将别的事故作为参照。例如,报导两列高速列车相撞事件时引用德国艾雪德高速列车脱轨事故,然后说,看吧,类似的事故在德国死的人更多。这位记者指出,审查人员在60岁左右,有些人超过70岁,她认为审查制度未来几年会变松。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