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

俄钻冰3769米探秘南极冰下湖 意义堪比登月

俄钻冰3769米探秘南极冰下湖 意义堪比登月

2012年02月10日 07:38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
2人参与1条评论打印转发

俄罗斯研究人员8日宣布,考察队经过20多年努力,钻透南极冰层,触及冰层下存在大约2000万年的巨大淡水湖。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席科学家瓦利德・阿布达拉提评价:"在最简单意义,这将改变我们思考生命的方式。"

意义堪比登月

研究人员5日在南极极点以东大约1300公里、冰面以下3769米的地方触及这一名为东方湖的淡水湖。湖长250公里,湖面最宽处50公里,大小与北美洲安大略湖相当,是近400个南极冰下湖中最大的一个。

东方湖之所以没有结冰的原因在于,湖面上极厚的冰壳像一条毯子,能保存地热能。东方湖可能把一些有机生命形态封盖大约2000万年,或许能为在太阳系探索其他生命形态提供线索。

研究人员希望,东方湖可以为了解冰河时代以前的一些微生物生命形态提供借鉴,而人类肉眼无法直接发现这些生命形态。

他们推断,受高压和持续低温影响,东方湖所处位置条件与火星等冰壳下的条件类似,有存在微生物的可能。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所长瓦列里・卢金说,"我认为,把这一项目(的突破)与登月相提并论不为过"。

美国和英国考察队也在南极努力,以钻透冰层触及各自考察的冰下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冰川学家罗宾・贝尔说,他们考察的冰下湖比东方湖面积小、年代近。

谈及俄罗斯触及南极冰下湖,英国南极考察处研究人员马丁・西格特说:"这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对俄罗斯而言是一项不小成就。"

攻克技术难题

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所长卢金猜测,东方湖可能包含依靠在极暗条件下化学反应而存活的化学营养细菌,或许与数以百万计年前的海底生物类似,"他们遵循不同进化规律,不过眼下我们还不知道"。

研究东方湖将为探究南极洲起源提供借鉴,因为南极洲据信以前是更广阔大陆的一部分。同时,实施这一项目过程中测试了一些技术,为考察其他冰体创造条件。

在全球最寒冷的地方钻冰面临不少技术难题。东方湖站的冰面温度曾下降至零下89摄氏度,创地球表面最低温度纪录,而超过海平面3300米的高海拔又加大钻冰难度。

钻冰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的润滑剂和防冻剂超过60吨,引发可能污染清洁湖水的担忧。

卢金说,俄罗斯考察队等待数年,直到他们的钻探技术得到国际机构批准后才动工。按他的说法,湖水在压力作用下从钻孔往上涌,把钻探液体带上来,结冰后形成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塞子,防止湖水遭污染。

开启未来之窗

俄罗斯研究人员打算使用遥控设备继续考察东方湖,采集湖水和湖底沉积物样本。不过,这一计划仍在等待南极条约组织批准。

英国南极考察人员正在努力,希望钻透南极冰层,触及一个名为"埃尔斯沃思"的冰下湖。英国南极考察处研究人员西格特在发给美联社的电子邮件中说:"俄罗斯考察队与我们肩负着相同使命,我们希望能与他们以及美国考察人员协作,了解冰下湖环境,因为我们都在探索那些清洁和极端的环境。"

美国研究人员眼下在南极极点以西钻探,以期早日目睹名为"惠兰斯"的冰下湖。研究人员认为,研究东方湖等冰下湖能提高人类对地球气候的认识,有助于预知气候变化。

美国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海洋学教授马伦・肯尼卡特二世领导多个南极研究小组。他说:"地球可能如何应对人类活动、尤其是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和相关气候变化的线索,存在于南极洲过去气候变化的记录中。回顾过去,能够为我们了解地球的未来开启一扇窗户。"(闫亮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俄科研队在南极4000米冰层下 发现1400万年冰下湖

俄科研队在南极4000米冰层下 发现1400万年冰下湖

(2012-02-09)

 
在南极洲的沃斯托克,俄罗斯科研队数周前开始钻探工作,2月5日他们成功钻透3768米的冰层。(路透社)
  (莫斯科综合电)俄罗斯一支科研队在南极钻透近4000米厚的冰层,终于发现了1400万年来不见天日的沃斯托克湖。
  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是南极最大的冰下湖泊群,它由200多个湖泊组成,深埋冰下4000米深处。

可能存在“史前生物”

  据了解,俄罗斯这支科研队数周前开始挖掘工作。到2月5日,他们的钻头终于钻透3768米的冰层。俄罗斯科学家称,此举是为了揭开冰湖的秘密,取得湖水样本进行研究,找出湖中可能存在的“史前生物”。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沃斯托克湖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一个超纯净水系,并推测该湖含水量堪比安大略湖,约有5400立方千米,水质比经过双层净化的蒸馏水还要干净许多。

  俄罗斯这些专家还称,如果这里存在生命形式,那么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的发展环境是与世隔绝的。俄罗斯所进行的探索项目受到了俄太空署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密切关注。

  沃斯托克湖被认为与木星的第六颗已知卫星欧罗巴(Europa)的地下湖的情况相似。地热使得冰层下的湖水处于流动状态,因此它常被称为“外星湖”。科学家也因这个原因,希望借助这个项目,了解更多有关欧罗巴的情况。

  据悉,在钻到接近湖面的冰层时,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了微生物。

  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管科特里亚科夫说:“在湖中发现微生物可能意味着,人类与地外生命首次见面将可能是在欧罗巴星球上。”

与世隔绝1400万年的地下湖泊,含水量堪比安大略湖,这里可能发生任何事情,可能存在任何生物。科学的激动人心之处。

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扫描版[PDF]

 
 

Sent to you by monokeroz via Google Reader:

 
 

via SimpleCD - 最新电驴资源 by observer on 2/4/12

摘要信息:图书分类: 历史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发行时间: 2010年1月1日语言: 简体中文
类别:图书
子类别:人文社科
简介: IPB Image
编辑推荐 本书揭示了发起"上山下乡运动"的领导人公开或隐蔽的动机,与他们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法,同时分析了他们的这些决定在整个社会上所引致的后果。本书也探讨了下乡运动进行了20多年,为何会在1980年突然寿终正寝,并且研究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政治及经济上留下了什么印记,以及它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应该占一个什么位置。本书资料翔实,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简介 1966年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城镇中学生先"闹革命"当红卫兵,后被下放到农村去。据统计,1968至1980年间的下乡人数,大约有1700万。这场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运动,名为"上山下乡运动",在世界或在中国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场运动对整整这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使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影响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城市社会,甚至农村社会。这整一代人可以被称作"失落的一代"。 本书揭示了发起这场运动的领导人公开或隐蔽的动机,与他们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法,同时分析了他们的这些决定在整个社会上所引致的后果。本书也探讨了下乡运动进行了20多年(包括"文化大革命"前小规模的运动),为何会在1980年突然寿终正寝,并且研究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政治及经济上留下了什么印记,以及它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应该占一个什么位置。 作者简介 潘鸣啸 (Michel Bonnin),法国汉学家,在巴黎获哲学学士、中国语言与文化学硕士及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当代史。主要研究范围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民主运动、就业、民工等,并对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探讨。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进行有关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在多种法文或中文刊物上发表论文。20世纪90年代初,出任在香港成立并由法国政府资助的法国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杂志《神州展望》法语版及英语版。 内容截图 IPB Image
IPB Image
IPB Image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革命年代(新史学丛书系列)》扫描版[PDF]

 
 

Sent to you by monokeroz via Google Reader:

 
 

via SimpleCD - 最新电驴资源 by observer on 2/4/12

摘要信息:图书分类: 历史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时间: 2010年1月1日语言: 简体中文
类别:图书
子类别:人文社科
简介: IPB Image
内容简介 革命年代,意味看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其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我等有幸或不幸生长在这个年代,它给了我巨大的冲击,也给了我动力和人生的坐标,我和我的那些理想主义的朋友们从此注定了不会为了功名利禄去做研究,也不会心如死水,像研究古董那样去回望过去。于是,就在这喧哗的、实利主义的年代,守着某种信念,以及可能已是陈词滥调的所谓 知识分子的责任 等,开始摸索着观察、研究逝去的年代。 作者简介 IPB Image
高华,1954年生于南京,"文革"期间曾做过八年工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民国史、中国左翼文化史以及当代中国史的研究,代表作有《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身份和差异:1949-1965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在历史的"风陵渡"口》等。 内容截图 IPB Image
IPB Image
(谨以此书纪念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高华老师)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