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4日星期四

受“郭美美事件”影响 中国红十字捐款大缩水

受“郭美美事件”影响 中国红十字捐款大缩水

(2011-08-04)


● 曾实 广州

  “郭美美事件”给中国红十字会带来的深远影响,似乎才刚刚开始。近一个月来,中国各地部分红十字会收到的社会捐款大幅缩水,其中,深圳红十字会几乎为零,佛山红十字会医院学校事后更再无捐款入账。

信息公开网站

漏洞百出受质疑

  为应对信任危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星期在网上推出捐款信息发布平台,试图走出公开透明的重要一步,但当中错漏信息百出,再遭网民质疑。

  自诩“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是在6月走红中国互联网,这名过着奢华生活的网络炫富女,与中国慈善组织产生的奇特关联,引发网民不懈追问中国红十字会背后的慈善真相。尽管该组织一再声明这是虚假信息炒作,当事人郭美美也在压力之下向公众道歉,声称自己杜撰了身份,但事件远未因此告终。

  “郭美美事没弄清楚,没心思给红十字会捐款。”这句网络流行语或许是不少人的心理写照。

  事件之后,中国各级红十字会中,有部分机构在网上公开收支细节,希望以此挽回公众信心,令市民放心捐款,但民众对中国慈善信心仍处于低谷,部分红十字会表示,最近接受的社会捐款大幅减少,数字甚至为零。

  《羊城晚报》引述深圳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赵丽珍指出,近一个多月来,该会除了原先早有合作的一些定向捐款外,仅收到一笔社会捐款,捐赠数额只有100元(人民币,下同,约20新元)。

  佛山红十字会医院学校近日也公布了资金收支情况,其中显示从去年6月至今年6月,该校共收到社会捐款88万6000元,不过,在“郭美美事件”后,该校从7月至今再无任何捐款入账。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2    页)。  跳到页面顶部  上翻  下翻  跳到页面底部  加载

受“郭美美事件”影响 中国红十字捐款大缩水

(2011-08-04)

  中国红十字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联合早报网以“郭美美事件之后你还会给红十字会捐款吗”为题,开展了一项读者投票,截止昨日,调查共获19万5645个有效投票,当中有高达77.67%的读者表示不会再捐款,会选择其他渠道,有10.75%选择“视情况而定”,仅11.58%的读者表示“依然信任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早前也承认,这一事件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声誉造成恶劣的影响。

  为挽回公信力,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工作人员近期加班工作,将原计划下半年上线的捐款信息发布平台,提前在7月31日开始试运行,以此加大捐款信息的披露力度。

  但这一提前上线的信息平台纰漏百出,当中部分捐款比实际数字缩水,时间也出现误差,如青海玉树地震的部分捐款时间早于地震发生时,另外,网民对当中内容也有不少质疑,包括红十字会的巨额督导检查审计费用是否必要、10万元以下捐赠无法查询使用情况等。

  尽管仍面临巨大的公众质疑,不过,中国红十字会此举也被认为是走出改变的重要一步。评论指出,中国红十字会正努力展示公开透明姿态,而郭美美这一令中国慈善走入历史最低谷的负面事件,无形中推动了中国公益机构管理制度的改革,目前开始展示其正面效应。

  在中国慈善组织成功挽回社会公信力之前,一些民众可能对于捐献的态度仍将有所保留。中央级政经类新闻月刊《小康》杂志评论说,受这一风波影响,相当一部分民众可能会采取观望态度,或通过其他专项献爱心活动进行“点对点式捐赠”,今年中国的整体捐赠总量或将低于以往。


中国红十字会的各种丑闻早已经过各种渠道传出,这次不过是经过一个炫富的女人得到集中关注。中国的各大组织都是这样,这是dang的“点石成金”。

2011年8月3日星期三

铁道部是不需要危机公关的

铁道部是不需要危机公关的2011-08-02 19:08:50
阅读(113评论(0)

动车追尾事故发生之后,对铁道部发言人的表现有一点好评的人几乎一个都没有。于是有人在呼吁要加强“危机公关意识”等等。实际上铁道部发言人的表现和“危机公关”什么的没关系,所以这种呼吁实际上有点缘木求鱼,毫无意义。

“危机公关”是一个自认为处于危机之中的组织的公关活动,或者让大众理解或者让大众原谅,以帮助自己度过危机,关键在于这个组织要自认为是处于危机之中了才会有“危机公关”的举动。

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公关能力有时候会关系到生死存亡问题,因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或发生事故,这时候能不能够及时得到消费者的原谅十分重要。因此一般企业在这种时候首先必须让消费者先把怨气全部出出来,这是一个铁则,接下来再是什么“抽象认错,具体含糊”的公关技巧了。

也就是首先向社会认错,态度首先要真诚,但是语言可以含糊,一旦被追问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基本上是:“正在调查,现在无可奉告,一旦有结果,当将立即公开”之类的套话,先把人们的愤怒平息下来,然后再随着事故调查的不断进行,对社会上的传言进行肯定或者否定。总之,在此时为自己辩护或者企图说明什么除了激起听众的反感之外绝不会产生什么效果,反而把自己放到了与社会为敌的位置上去。

不幸的是铁道部恰恰就是这样,自己把“社会公敌”的标签往自己脸上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铁道部发言人代表的是铁道部,是一级政府机关,他不是一个企业,他绝不以为自己的组织处在危机之中,也不会认为自己的组织会发生危机。所以铁道部发言人的表现并不是由于没有经验或者过于笨拙,也不是不会说话或者用词不当。他本来就是一级政府机关的代言人,是代表“官”在向民介绍情况。按照他们的思维逻辑,“官”是不会出错,本来就没有多少必要和“民”们去扯皮。所以他就不可能有诚意地向媒体介绍真实的情况,争取和媒体的沟通,而是代表着铁道部和媒体交锋,和媒体作战,寸土必争,寸步不让,只有这样才能显出官府的微风。从那句现在脍炙人口的“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的名言里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思维方式:你们信不信的没关系,只要我信,我觉得能够自圆其说就行了。作为发言人,居然根本不把说服听众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也是“官本位”最到位的解释了。

他们的脑子里没有“经济活动”的概念,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次事故的受害者都是他们的顾客这件事。笔者一直有种感觉是在铁道部心目中,运送旅客并不是他们的生意,而似乎是他们对社会赐予的一种福利,安全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了,旅客应该诚惶诚恐地感谢铁道部让他们坐上了火车,怎么还能挑三拣四胡说八道呢?实际上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铁道部发言人以及铁道部在动车追尾事故之后的言行。

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前几年曾经出现过一次出口日本的冷冻食品饺子里被人下毒的事件,那次事件后来被是有人下毒,但是在最后证明之前,从上到下的所有部门的发言人都来一个“绝不认账”,摆出一副“实际上自己才是受害者”的架势,到最后弄得自己相当被动。其他衙门倒也罢了,直接当事的那个天洋食品厂也因为是国企,所以也是一副衙门做派,那个厂长就在记者招待会上直接质问记者:“你有什么证据能说问题是发生在天洋?我告诉你实际上受害最大的是天洋”,其口吻和这次的铁道部发言人没什么区别。

这种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渤海油田的漏油事故,实际上这就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活动中“政企不分”的恶果,敢于无视消费者的那些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他们根本没有作为企业的自知,有的只是作为衙门的跋扈。在他们那儿没有消费者这么一说,有的只是官民差别。他是官,你是民,他是管你的,如何容忍小民们提意见?而铁道部还是最后一个在组织管理上都“政企不分”的地方,在处理事故时会出现这种反应是理所当然的。

要改变铁老大的面貌,单靠撤掉一两个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其飞扬跋扈,认为自己垄断地运营铁路还是在赐予旅客以福利,完全无视消费者的原因。

作者:俞天任


乘坐火车确实是铁道部给与我们的福利,实际上在这里每件事都是福利,而我们不应该得到任何东西。

中共高层北戴河避暑冷对动车惨剧

中共高层北戴河避暑冷对动车惨剧


【多维新闻】温州动车追撞事故,舆论炮轰铁道部草菅人命、批中宣部禁言令无良的同时,中共领导人亦被指无情。总部在美国的《明镜月刊》爆料指,事故发生后中共最高层竟集体躲到北戴河度假;包括代表胡温"指导抢救"的副总理张德江,到现场视察后,也飞返北戴河,为自己明年十八大的仕途奔波。【相关专题:动车追尾天灾or人祸

据报,从7月中起,在京的国家领导人和中共高层陆续携家带眷到北戴河避暑。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7月22日、23日两天曾公开露脸,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主持政治局会议决定、向新晋升上将的高级将领颁状及合影,之后未再现身。据多维记者观察,就连最近几期中共最重视的宣传媒体《新闻联播》也未有中共高层的动静。其他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和常委也多如此,全部进入休假状态。

7月23日温州事故举世震惊,次日副总理张德江受胡温委托,到现场"指导抢险",但次日也告从官方媒体中消失,只留下"高度重视","抓紧救人"这些说了等于没说的圣谕。直至事发六日后,总理温家宝到现场向遇难者鞠躬和献花。温声称,自己因卧病在床11日,故未能在第一时间前往事故现场。

中国的老百姓以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有张德江代劳其他可不再露面。实际上,惨剧发生后,绝大部份在京的中共党国政要都在北戴河与家人度假消夏。当然除了消暑,政要们另一大事,就是利用大家都在北戴河的机会,切磋交流明年十八大人事问题。

知情者指,张德江离开温州后,也是即返北戴河,与其他领导人"套近乎",为自己在明年十八大进入政治局常委铺轨探路。后来温家宝去现场,张也没有随行。中宣部对媒体下发的禁言令,据悉也是部长刘云山在北戴河的别墅发出的。

知情者指,明年十八大中共政治局常委人事安排,是现政治局有望竞逐者心头之痛,北戴河避暑,是他们向各位党内大佬"摸底探路"的良机。胡锦涛从去年开始满脑其实也是唯此为大,早已无心其他。而抱病的总理温家宝看到压不住局势后,才匆匆赶往温州事故地。

其实张德江温州之行也备受质疑,特别是他视察现场后对抢险救援发出指示,竟然要求下属"抓紧清理现场,尽快恢复通车……",更被指是铁道部过早停止搜救、草菅人命,以及中宣部下"禁言令"封杀媒体的总根源。

北戴河不是河,实际就是渤海湾,位于河北秦皇岛市,距北京约两个小时车程;因气候宜人,景色优美,是华北罕有消夏胜地。自秦始皇起,历代不少帝王名人都在那里留下足迹。中共建政后,更成为政要们消夏首选。

自毛泽东起,中共历代领导人逢酷暑都要到北戴河度假,顺便在此"办公",以至每到酷暑,此地海滨浴场禁区林立,游人禁足。2002年胡锦涛上台后,曾宣布取消"北戴河办公",以博好感,但事实上,政要们去北戴河"度假避暑"传统没变。



(苏拉 编辑)

世界媒体看中国:黑白颠倒的国度

世界媒体看中国:黑白颠倒的国度


【多维新闻】7月23日夜浙江温州发生的动车追尾事故以及中国官方对事故处理方式,在国内外受到强烈的批评、质疑、谴责。

"公众质疑,伤害铁道部"

据美国之音7月31日报道,目睹了温州高铁惨祸发生、中国当局救人不力而且还声称自己有理,成千上万对政治感到绝望的中国公众利用互联网相互转发如下的政治笑话:"记者采访一温州扫地大妈:'您对这次动车事故有什么看法?'大妈一脸正义:'没让老百姓赔动车就不错了!'"

显然,这位笑话中的大妈对中国的国情了解得还不够透彻。在这笑话流行了一个星期之后,备受谴责的中国铁道部开始反击,大有让这位大妈为自己所说的话感到后悔的势头。

31日,在中国执政党共产党中央宣传部的禁令之下,中国媒体除了个别例外全速停止有关温州动车追尾惨祸的报导。中宣部要求包括互联网媒体在内的国内媒体只是刊登、播发"正面报导和权威部门发布的动态消息。"

接受中宣部控制的中国媒体奉命开始扭转舆论潮流,突出刊发"正面报道",其中包括全力重竖铁道部的正面形象。这种努力从几个中国门户网站的新闻标题可见一斑:

《铁道部称质疑救人第一伤害了我们的感情》--新浪网
《铁道副部长:质疑救人第一深深伤害了我们的感情》--搜狐
《铁道副部长:质疑救人第一深深伤害了我们的感情》--红网

换句话说,笑话中的温州大妈显然是对中国国情估计过于乐观了。在发生了温州动车惨祸、中国公众受害之后,按照铁道部的逻辑,中国公众确实是应当向铁道部作出道歉甚至赔偿。

面对来自公众的质疑,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表示,指责铁道部救人不力,"我们感到深深伤害了在事故救援第一线2,000多名铁路职工,3,000多名地方的公安、驻军、武警、消防、卫生等部门、群众的感情,他们为事故救援救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陆东福副部长的逻辑显然是,如此伤害铁道部,如此一举给至少是给五千人造成精神伤害,真乃大逆不道。

到底应当相信谁?

在温州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之后,本来就在中国公众心目中名声不佳的中国铁道部的表现可用"恶劣"一词来形容。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在事故发生之后举行的记者会更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公关灾难,使铁道部成为全中国的众矢之的,而他自己也成为让人笑不出来的笑柄。

显然,在王勇平酿成公关灾难的问题上,铁道部反应灵敏,接受教训,不再委派王勇平来面对中外记者代表铁道部发言。近日来,铁道部推出副部长陆东福面对中国官方媒体,替铁道部说话。然而,就目前而言,陆副部长的话显然依然难以取信于民。

中国公众以及国际媒体对铁道部的最大质疑,是铁道部将迅速恢复通车、为国争光、为自己挽回面子放在首位,将全力搜求幸存者以及受难者放在次要的地位。来自各方的报导,以及当事人的见证,都表明了这一点。

但是,陆副部长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再次否认铁道部救人不力。

他说:"直至24日23点30分左右(注:即事故发生27个小时之后),在确认没有幸存者,并对遗物、车体进行清理收集完后,救援工作结束。在此之前,铁路部门指挥人员从未宣布过'停止搜救'。"

然而,至少有两个来自现场的重要见证人已经对全世界提供了亲历的见证,他们的见证跟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的说法完全不一样。

一个见证人是在这次事故中丧失了四位亲人的杨峰。他死于非命的妻子有7个月的身孕,尸体没有头部,不知道是被撞丢的,还是被铁道部的掘土机铁铲斗给铲掉的。

杨峰在24日半夜两点,也就是事故发生之后大约六个小时赶到事故现场,就发现现场已经停止救人。铁道部当局已经开始进行恢复通车作业。

杨峰强烈谴责铁道部为抢先通车而阻碍救人,并气愤地质问,本来现场还有消防救援人员在施救,但铁道部的人介入之后,消防人员立即被撤离;到底是救人重要,还是恢复通车重要?

与此同时,因为抵抗成命、坚持在残破车厢搜救、从而救出了两岁半的小姑娘项炜伊(小伊伊)的温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队长邵曳戎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明确表示,在争分夺秒搜求幸存者的时候,"他们"提出要把车体从高架桥上用吊车吊走。

邵曳戎立即对这种命令提出抗议,并坚决抵制。邵曳戎当时提出的抗命理由是:"万一里面有生命呢?你怎么交代?!"邵曳戎坚持要车体留在高架桥桥面上,继续在车体内搜寻幸存者。就这样,小伊伊才侥幸躲过了全世界所看到铁道部处理车体的野蛮作业,幸存了下来。

邵曳戎在接受电视采访、讲述当时的场景的时候,记者特意特别追问他:你说的(下令停止搜救转移车体的)"他们"是谁?

邵曳戎的回答是:"是(负责现场指挥的)铁路工作人员。"

特大铁路事故发生之后,铁道部是否实施了充足的救援?对这个问题,分别有YES和NO的答案。

中国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说YES。杨峰和邵曳戎说NO。人们到底应当相信谁?

中国总理温家宝说,"救人,铁道部是否做到,要实事求是回答。"

中国公众和世界舆论依然在期待中国铁道部的回答。

不过,从来自中国的各种迹象看,相信铁道部说法的人似乎不会太多。31日,在中宣部有关禁止报导或评论温州动车追尾惨案的指示下达之后,中国的门户网站搜狐网依然发表一篇评论,对陆东福的说法予以强烈的质疑和谴责:"铁证面前,这位(铁道部)负责人尚且能够如此不顾事实地信口狡辩颠倒黑白,实在是对死伤者及其亲属们的最大不敬。"

新华社有关事故原因的新说法

7月31日,中国官方权威通讯社新华社发出一则英文短讯,翻译如下:

"温州-有关当局表示,华东浙江省致命性高速铁路撞车事故遇难者的15家遗属星期六晚间同意接受政府的赔偿。同意接受的这些家属将得到每位遇难者约 91.5万元(1人民币约合0.155美元)的赔偿。这一偿付额几乎是最初50万元开价的两倍。

一个星期前,一列高速列车撞上另一列因遭受雷击而停止的列车,导致40人死亡,190多人受伤。"

显然,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威通讯社,新华社的这则报道完美地体现和贯彻了中宣部"对事故原因不要挖掘,不要做反思和评论,不质疑,不展开,不联想"的指示精神。

但新华社的这则报导显然也提出了这次动车追尾事故原因的一个新说法。

迄今为止,中国官方对事故的发生提出了五种解释,或不是解释的解释。它们分别是:

1)雷击导致事故路段电力供应出现问题;
2)追尾车司机可能是疲劳驾驶,从而导致人为事故(注:这种找不到任何凭据的说法是中国政府高级铁道专家王梦恕提出的,王梦恕因此被千百万中国网民强烈谴责为"丧尽天良,"诬蔑当场身亡、不能说话的追尾的D301动车司机潘一恒);
3)雷雨期间以及前后,事故路段供电正常;
4)事故路段铁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应为红灯却显示绿灯,导致后来的列车进入不该进入的行车区间,发生追尾;
5)事故路段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制单位在发表声明表示道歉之后,又发表声明表示现在不清楚是否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有问题。

如今,新华社的英文短讯又提出了被追尾车遭受雷击停车,导致追尾事故发生。于是,新华社提出了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第6种解释。

新华社的解释英文原文如下:

Forty people were killed and another over 190 were injured a week ago when a bullet train rammed into another that had stalled after being hit by lightning.

现在还不清楚新华社在这里是提出了一种新解释,还是英文表达不当,实际上并不是表示被追尾车遭受了雷击行走不得。

世界舆论的谴责

温州动车追尾惨剧发生之后,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受到中国国内公众和世界舆论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谴责。世界媒体的谴责可谓汗牛充栋,日本主要报纸《读卖新闻》7月31日发表的社论可以说很有代表性。

《读卖新闻》刊发了题为《中国的事故应对:保密体制与草菅人命已是病入膏肓》的社论说:

"可以认为,今后中国国民难免将把具体事态放下,把批判的矛头由铁道部转向政权中枢。"

"中国浙江省温州发生高速铁路追尾事故,温家宝总理前往现场,探望被害者,慰问死者家属。转而采取由总理亲自出马的方针,显然是意在早早把事情了结。"

"这次事故发生后,中国政府的保密体制和轻视生命的姿态,导致国民愤怒爆发。在事故发生之后,当局立即把事故车辆掩埋地下,导致国民认为是'销毁证据'从而提出批判,在受到批判之后当局再匆匆把掩埋车辆掘出;另外,当局在事故发生一天半之后就恢复了通车。"

"在搜救行动结束之后,又从事故车厢里救出一个两岁的女孩。中国政府由此受到草菅人命的批判也是理所应当。"

"铁道部先是提出每个死者50万元给遗属赔偿金,然后再比照航空事故把赔偿金提高到91.5万元。显然,这是为了早早了结,让遗属'闭嘴'。"

"对政府提出批判的原动力,来自有1.7亿人使用的中国版的推特,即中国所谓的微博,以及视频分享网站。虽然当局实行互联网出版审查,但依然是有大量的信息透露出来。"

"尽管中国政府下令国内媒体不得转载微博,不得独立采访,只能使用国营的新华社的新闻稿,但一些新闻机构并没有听从这一指令。这是过去所没看到的现象。中国媒体突破禁忌,批评政府,而负责言论管制的机关中宣部对此将如何应对,对这一点必须予以密切观察。"

中国官方媒体争论微博

中国官方媒体争论微博

blackhat 发表于 2011年8月03日 12时55分 星期三   Printer-friendly   Email story   
来自舆论先行部门
评论互联网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就微博的火爆发表评论,鼓励官员上网并与网民真诚对话。《人民日报》说,在微博对话的首要原则是不要说空话,不要说谎,称微博让部分官员重新学会如何说话。与此同时,另一家官方媒体CCTV将焦点放在了微博的造假上,质问“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称微博是目前比较火爆的交流沟通工具,但有某些微博用户乘机“浑水摸鱼”。但一个工具如何能提升到伦理的高度?工具是人用的,它需要为人的行为负责吗?CCTV的逻辑和论调令人怀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我不用微博,甚至有点讨厌,但我不会要求它消失。dang要求它消失,但不便于明说,所以dang质疑微博的道德水平。
dang用羊的方式来做狼,确实两手都硬哦。

中国如何仿制国外技术

中国如何仿制国外技术

blackhat 发表于 2011年8月01日 14时28分 星期一   Printer-friendly   Email story   
来自依葫芦画瓢部门
安全科技
技术在线的一篇文章评论了中国是如何仿制国外产品中国温州动车事故引发了日本媒体一片中国高铁仿制品指责。日本的作者指出,中国的仿制品多只模仿了外表,而不了解技术依据。为了找到相关依据,企业需要反复讨论、假设、计算、试制、失败、检查、验证等。这些都是珍贵的技术情报。中国企业制造仿制品的基本方法是拆解日本厂商的产品,按照所看到的外观进行模仿。最近中国开始采取将部分部件换成新部件的“自主创新”做法,但此种做法导致了技术依据丧失,损害产品的可靠性及品质。他举例说,有家中国厂商将日本厂商使用的老式链条换成安静的正时皮带,然而日本厂商的技术人员是通过经验及试验结果充分掌握优缺点后才选择链条的,正时皮带虽然声音低,却经常会发生磨损和断裂的情况。
门槛:     
声明: 下面的评论属于其发表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我们不负责他们说什么。
  • 估计就是这样

    (得分:1)
    zhaoxg1980 (9598) 发表于 2011年8月01日 14时52分 星期一 (#115482
    ( 最新日志: 2009年6月04日 19时09分 星期四 )
    “有家中国厂商将日本厂商使用的老式链条换成安静的正时皮带”,估计国内所报道的所有行业中的“自助创新”基本都是类似这种滥竽充数的。
    --
    做正确的事,让世界变美好。
  • 山寨大国

    (得分:1)
    wj87 (22228) 发表于 2011年8月01日 15时08分 星期一 (#115485)
    RT
  • lioujian47 (15013) 发表于 2011年8月01日 18时34分 星期一 (#115499)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反正我是相信了 这文章肯定让马克思主义之流高潮了
    我转一个笑话大家开心一下
    --------------------- 以下为引用:

    “我就是做航天这块的,来说说吧,目前中国的航天其实根本就是个笑话,用的是美国的技术,英国的燃料,俄罗斯的工程师,法国的图纸,德国的机械工艺。所谓什么什么几号又发上去了,也就是刷层漆罢了,就连漆都是日本的立邦。这个在业内已经是笑柄了。” 
    --
    搞死景德镇
    加油
    加油
    加油

抑郁症研究显示中西方差异

抑郁症研究显示中西方差异

blackhat 发表于 2011年8月02日 17时20分 星期二   Printer-friendly   Email story   
来自传统习俗部门
科学
在中国进行的忧郁症遗传研究显示,中国和西方的忧郁症诱发因素大部分相同,但也有出人意料之处此前的研究发现,遗传学因素可以解释40%的女性和30%的男性忧郁症风险。寻找的相关基因有助于更具针对性和更有效率的治疗,但识别这些基因被证明相当困难,因为忧郁症的多样性使得难以确定患者是否由相同的基因引起的。英国科学家和中国的省级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完成了到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调查,调查对象限于女性,因为女性的忧郁症风险比男性高出两倍。首批数据分析已经发表在《情感性疾患期刊》上,未来几个月还将发表十多篇论文。调查透露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发现,例如受到高等教育的中国女性忧郁症风险更高,这与西方的发现截然相反;受到很少教育的女性发展出忧郁症的可能性只有更高教育水平的女性的五分之一,这同样异于西方。专制家长在西方会增加忧郁症风险,但在中国,一位热衷保护女儿的父亲有助于减少忧郁症风险。
门槛:     
声明: 下面的评论属于其发表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我们不负责他们说什么。
  • ~~

    (得分:1)
    princeofdream (7240) 发表于 2011年8月02日 19时40分 星期二 (#115566)
    能不能说明中国教育后天对女性患忧郁症有促进作用?
  • TMD (22208) 发表于 2011年8月02日 21时48分 星期二 (#115574
    ( 最新日志: 2011年6月29日 20时32分 星期三 )
    应该是: 当个体心理相对大众心理是少数派的时候,个人容易不愉快,抑郁症风险增加.
    中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导致大众心理巨大差异,导致少数派心理特点的差异,导致高风险人群的差异.
    非洲土人如果来到香港等现代化大都市,应该也会抑郁. 我们被送去他们的部落,或者被强制送去农村改造应该也会抑郁吧.而常言道,古来圣贤皆寂寞.
    根据此文,可以得出推论,中国女性普遍教育水平不高,父母教育普遍专制. 确实,不过其实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

2011年8月2日星期二

PPT是魔鬼:老板爱看 员工受累

PPT是魔鬼:老板爱看 员工受累

ugmbbc发布于 2011-08-02 10:23:37|10156 次阅读 字体:  打印预览   分享至新浪微博 转贴到开心网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添加到Google书签

Microsoft Office

在每家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做PPT已经成为员工的 “家常便饭”。无论在企业的内部还是对外的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以PPT形式进行的演说和汇报,也让它早已从一个办公应用程序,摇身变为一种世界性的“企业语言”。不过,当PPT“每页两点、每点三条”的格式全然代替了可以简而化之的三言两语;当企业员工每日的加班加点只为制作或 “加工”长达上百页的电子幻灯片,这种世界性的“企业语言”也终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诟病。

美国豪斯咨询公司高级人力资源副总裁亨妮・威尔逊最近有些烦恼。近日,她用高薪为公司新聘请了一名市场部副主管,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高超的办公操作能力,做出各种吸引人的PPT。

然而,威尔逊同时告诉记者,此举引发了公司内部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光会做PPT并不代表一个人懂市场、会营销,所以,他们对这位光靠做PPT拿高薪的新主管并不买账。”

“PPT是魔鬼”?

“一般而言,几张幻灯片一定是不够的,少则二三十张,多的时候上百张。”上周因“加工”PPT多加了三个晚班的广告公司企划Samantha无奈地 说,很多时候自己的工作内容都会有本末倒置的情况,“明明只想表达一个想法、理念,但后来却要用无数的精力用幻灯片‘包装’。”

在Samantha看来,过度依赖PPT这种表现手法不但增加了员工的负累,而且降低了企业的效率。

对此,某知名咨询公司合伙人Joanna也颇有感触:“工作十多年了,仔细回顾,好像每天都必须面对PPT,它已经成了工作中的一部分。最早是海量地做,职位越高,变成海量地看。”

Joanna告诉记者,刚入职的时候就会被灌输“菜鸟”守则:Word、Excel、PPT是“三件宝”。

事实上,对于企业过度依赖PPT的诟病并不新鲜。早在2003年,耶鲁大学教授爱德华・塔夫特就撰写了 《PPT是魔鬼》:“PPT就像校园剧——非常嘈杂、非常缓慢、非常初级”。资深管理专家露西・凯拉韦则表示,“PPT上演了一个奇迹:它让事情变得既过 于简单又过于复杂。它将微妙的想法简化为点句,但同时又鼓励你用不相干的数据拉长演示稿的篇幅——因为剪切与粘贴太过容易。”

“老板爱看PPT”?

如果PPT真是 “千夫所指”,却又为什么一直以来“长盛不衰”?

威尔逊回答记者的第一个答案是:“因为老板爱看。”

上述观点也得到了Joanna的赞同。据Joanna回忆,2000年,她曾用PPT形式给某央企做提案演示,但有处长“指点”她称,“把方案写成 通顺的正式文章就行,这样‘不成段落’的,局长看不惯。”不过,到了2005年,类似的“指点”已经变成了“领导最爱看PPT,要做得漂亮。”

在英国资深管理专家蒂姆・哈福德看来,PPT有两个优势,一是可以迅速罗列出要点,制作出显示图片与图表;二是将视觉辅助内容投射到屏幕上。

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秦霞也表示,“有太多做出胜似艺术品的PPT的团队,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业务能力;也有许多真知灼见因为无法用PPT呈现而被扼 杀。”因此,“善用”比“擅用”PPT更重要。如果这种形式成为了员工内心的束缚,框定了人们的思维,这并不是PPT本身这个“魔鬼”的可怕,其背后是人 类被工具所拖累的悲哀。(文/每日经济新闻)


PPT的盛行只是说明人是多么表面和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