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4日星期六

Working in a Chinese sweatshop for HP, Microsoft, Dell and IBM

这些人的处境对于国外的剥削者是美妙的,但我们其余的人也没有幸免。中国人剥削中国人其实更残酷。中国的确是一个梦幻的国度。


Working in a Chinese sweatshop for HP, Microsoft, Dell and IBM

090210 meitai T.jpg

A report issued by human rights activists reveals that young migrant workers are labouring under sweatshop conditions for IBM, Microsoft, HP and Dell in a factory in China. Twelve hours a day, seven days a week, the people who put your keyboard keys into place are paid 60 euro cents an hour to do it. And they're not even allowed to raise their heads or go to the toilet...

Taiwanese-owned Meitai factory i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east), employs two thousand young workers, 75% of them women, to produce computer equipment including keyboards and printer cases for Hewlett-Packard, Dell, Lenovo, Microsoft and IBM (as we go to press IBM and Dell are yet to confirm this). The damning research, published online by the National Labor Committee,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June and September of 2008, and updated mid January 2009. When we contacted the companies cited in the report, only Microsoft and HP replied to say that they had been made aware of the report. Both gave similar statements about their commitment to the "fair treatment and safety" of workers contracted to produce their software.

Contributors

"They're not even allowed to raise their heads or put their hands in their pockets"

Charles Kernaghan is one of the National Labor Committee members who worked on the report.

The young workers sit on hard wooden stools twelve hours a day, seven days a week as 500 computer keyboards an hour move down the assembly line, or one every 7.2 seconds. 

 

They're allowed just 1.1 seconds to snap each key into place, repeating the same operation 3,250 times an hour, 35,750 times a day, 250,250 times a week and over one million times a month.

All overtime is mandatory, with 12 hour shifts seven days a week and an average of two days off a month. A worker daring to take a Sunday off - which is supposedly their weekly holiday - will be docked 2 ½ days' wages. Including unpaid overtime, workers are at the factory on average 81 hours a week, which exceeds China's legal limit by 318 percent! A worker toiling 75 hours a week will earn a take-home wage of $57.19 [€45], or 76 cents [60 euro cents] an hour including overtime and bonuses.  

 

In mid-2008, the Meitai factory was advertising for workers with a huge want ad posted outside the factory: "Meitai Company seeks large numbers of female workers ages 18-35 for 1200-1500 RMB [€137 - €171] a month" [not including overtime].

Other factories in the area have similar working conditions, but what's so shocking about this one, is the restraints on liberty. Workers are prohibited from talking, listening to music, going to the toilet on shift. They're not even allowed to raise their heads or put their hands in their pockets. They're fined for being one minute late or for failing to trim their fingernails, as this could impede their work. They're searched on the way in and out of the factory, and those who hand out flyers or discuss factory conditions with outsiders are fired. When they leave a room, they stand up together and walk out in single file.

 

Meitai factory's 'Factory Regulations and Discipline':

'...idle chat...is forbidden while on a shift.'
'Employees shall maintain the factory image... Employees shall dress in clean and appropriate clothes... not post flyers in the company, should not walk on green areas or plants...'.

One worker summed up the general feeling in the factory:  'I feel like I am serving a prison sentence.'

 

Ten to twelve workers share each crowded dorm room, sleeping on narrow metal bunk beds that line the walls. They drape old sheets over their cubicle openings for privacy. Workers are locked in the factory compound four days a week and are prohibited from even taking a walk.

 

Names of workers fined for not cleaning their dorms are displayed on a whiteboard. 

 

The bathroom with a squat toilet. In the winter, workers have to walk down several flights of stairs to fetch hot water in a small plastic bucket, which they carry back to their rooms to take a sponge bath. 

 

To symbolize their 'improving lives' the workers are served a special treat on Fridays - a small chicken leg and foot.  

 

For breakfast, they are given watery rice gruel. 

 

Workers are only given 15 minutes to eat lunch.

The other factories in the area have given their staff a week off for New Year (which is equal in importance to Thanksgiving and Christmas combined for North Americans). But the Meitai factory has only given three days off, which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the staff to get home and back. They're all migrant workers. I think the factory fears that if workers leave for a home with a month's wages, they'll never come back. 

 

What's also shocking is that this factory deals with such big names. If there's one factory these companies should pay any attention to, then it's this one. While Microsoft is fighting to protect its trademark in China, it cares very little about any laws that might protect the workers who actually make the software. Dell, HP and IBM have all promised to do something. But all they'll do is put in place 'monitors' in the factory. These workers are terrified; they won't dare tell them anything. It's not because they're in love with the Chinese people that these companies are here; it's because people in China can be forced to work for nothing, and they're not going to fight against that. Meanwhile, China is sacrificing these young workers to build a middle class which they themselves will never see.

To get hold of this information we had people inside the factory, but we can't openly discuss our research methods. We did the interviews with workers off campus. Some of them do come to human rights and health and safety organisations on their day off. But they're very cautious. The organisations have to keep moving around so they're not tracked by the factories. And most of the workers have never even heard the word 'union' - they think it's a breakfast meeting. The workers have no healthcare to speak of. They're hanging by a shoestring. Of course they're hoping to move on to a better job. But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it will be even harder to find another job now. Twenty million migrant workers have just been made redundant in China. It's a difficult, miserable situation."

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中国都市里的拾荒者也受经济危机影响

中国都市里的拾荒者也受经济危机影响

 

中国各个城市都有许多来自农村地区的拾荒者。他们远离家乡来到城市,许多人靠在垃圾场捡拾可利用的废品生活。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时期,这些拾荒者每天可以有 大约30元的收入。但是受经济危机影响,废品收购价格也大幅下降。本来生活就很艰难的拾荒者,生活状况更加艰难。记者从中国给德国之声发来如下报导。

 

罗大爷正在将报纸,空瓶子,酸奶杯,和生锈的破旧自行车进行分类,这是他捡拾来的破烂。罗大爷就靠收购破烂生活。他整天在北京走街串巷,在 所有垃圾桶中寻找可以再利用的废品。之后,他将这些破烂送到城郊的一个废品收购站卖钱。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罗大爷的废品生意也受到影响,"以前,每斤 废铁可以卖3,6元,现在只能卖2,2元。过去每斤铜可以卖64元,现在只有20元一斤。什么东西都降价。过去我们每天能挣30元,现在还不到10元。"

10元人民币,约合1欧元,是罗大爷每天的收入。也就是说,他的月收入约合30欧元。他必须用这些钱维持生活,支付吃,穿和买煤生火取暖,以及他租 住的简陋砖房的租金等所有费用。罗大爷就住在垃圾场旁,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这些垃圾的气味。他的破旧房子前放着一辆平板车,房门上挂着挡风的帘子。冬天, 屋内生着一个煤炉用来取暖和烧饭。烧饭锅也是罗大爷从垃圾堆捡来的,"我这是没办法。我已经60岁,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人一到了50岁,找工作很难。 我们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废品的收购价大幅度降价。大工厂停止加工废品。他们不是减产就是破产。有些人囤积了大量废品,等着重新涨价时再卖。"

罗大爷来自东北黑龙江省靠近俄罗斯边境的一个小村庄。3年前,当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之际,罗大爷离开家乡来到首都北京淘金。和许多农民工一样,他最终成了一名拾荒者。

另一位姓李的拾荒者说:"刚来北京时,我找不到工作。我看到一些人自行车上驮着捡来的废品送到废品收购站。我也学他们干起了这一行。捡破烂的好处是比打工自由。"

小李和罗大爷一样,也是3年前带着妻子和2个孩子来到北京的。2个孩子正在拿着一个旧球玩耍。他的妻子则坐在一个矮凳上,洗刷着一个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旧背包,"垃圾场很多,但是捡拾废品现在赚不了多少钱。"

小李的妻子每天都阅读捡来的废报纸。她知道政府为挽救经济进行了大量投资。她相信政府的促进经济计划将会有成效。虽然发生了经济危机,但是小李的妻 子仍然没有放弃脱贫的希望。她每天也只能挣到大约10元人民币,尽管如此,她还计划着如何省吃俭用,"从前挣钱容易些。现在挣不到钱就得少花一点。"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

 

德国之声中文部

过年回家:我所见的农村

过年回家:我所见的农村
  
落月/2009-02-02

  
  三农问题作为一个问题已经存在了十余年,无论是学界的一些学者专家做出怎样的学术分析(关于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从社会学到传播 学,充斥大量刊物的版面)和惊人高论(如农村土地私有化等),还是政府的一些政策举措,但似乎都与真实的农村相距甚远。"农村"正在逐渐沦为一种话语分析 的方式,成为这个喧嚣时代的一种陪衬。就像财主家办喜事的时候,总会叫上几个穷亲戚一样,诺大的荣国府也有几个破落的远房,当然,这些装扮的只是人情,而 不是关爱。
  
  盛世之奥运会与农民何干?金融危机、股市楼市低迷貌似闹得城市里是人心惶惶,而在农村,一切似乎并没发生过。该赌博的还赌博,该打女人的还继续打女人……
  
   前些年,《中国农村调查报告》一纸风行的时候,我也看了,并且是在其还没有出单行本,还没有红火的时候,在《当代》杂志上看的。看完之后,也并不为然, 因为,作为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人,我认为这本书,距离真实的农村仍然很远。当然,若说两位作者是用农村这个题材而行沽名钓誉之事,有乱扣帽子的嫌 疑。但是,我也可以很直白地说,这本书中的诸多内容,只是一种常识。在农村,大家都知道,只不过,这种常识,许多人不知道罢了,于是也就成为了一种"有力 量、有勇气的文字"。
  
  当然,在这里,我要声明的是,我说的农村,是我的家乡,安徽东北部的一个地方。至于你若拿华西村来作为中国农村的证明,我也不与你争辩。
  
   好吧,接下来,就将陆续写上这次过年回家的一些见闻,也希望可以勾勒出一个真实的农村。对于一个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学习并工作的人而言,既是一场寻根之 旅,也是一次悲壮的返乡,更是从后现代进入了前现代,从21世纪进入了中世纪,个中滋味,有愤慨,有悲凉,有心酸,有无奈,不一而足。
  
  一、早婚
  
  不得不先从早婚这个事情说起,这也是最让我震惊又感到悲哀的事情,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农民的愚昧,是农村的落后。但无论用怎样的字眼,这些事情的确是在农村发生了。
  
  根据我国的婚姻法规定,法定最低结婚年龄是男22周岁,女20周岁。
  
   可是在我们村,1991年出生的一个男孩,准备在正月里结婚了(这个男孩,是在网上认识的我们县另一个女孩,女孩的年龄我不知道,回家后过一次,那天很 冷,其围着围巾包裹着脸,没看出具体年龄,但我想,应该不大,因为在我们那,结婚的很少有女的比男的大),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相当地震惊,当然更震惊 的还有,这个女的,还在冬天里打过一次胎(由此也反映,农村青年人的避孕知识的匮乏)
  
  回去之后,打听了一下,在我们村以及周边的几个村,结婚的一般都在20岁之下。很少有超过20岁还没有结婚的,除了在外读书的之外。不然,过了这个年龄若不结婚,也就意味着可选择性很小,或很难找对象了。
  
  有一天,我遇见了前面所说的那个男孩(在我读书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小P孩,并且在我印象中一直都是),我问其,结婚领证了没?他说没有,我说,没领证你就结婚啊。他说:不碍事。我问:那以后生孩子怎么办?他说:到时候再说呗。
  
  所谓的到时候再说,也就是请客送礼花钱修改年龄,补办结婚证,不然怎么给孩子办准生证和户口?
  
  又有一天,和我们村的大队书记一个桌子喝酒,我问他农村的早婚事情,他说很普遍,不仅我们村,在我们县,甚至隔壁的几个县都是这样。对于这种事情,他也没办法管。
  
  "想管也管不了,这些孩子结婚之后就常年在外打工,找都找不到人",这个书记如是说。
  
  早婚,在我们那里,现在可谓是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或曰是产生了群体仿效反应,一个看一个。你20结婚,我就19结婚,你19结婚,我就18结婚。基本上是没有领结婚证的,在父母看来,早点给孩子完成了婚事也就早点完成了任务,也免得其在外面打工学坏了。
  
  我们村的一个女孩,年龄就在19岁的样子,年底的时候,回家办了婚事。而孩子已经几个月大了。和男人是在外面打工认识的。
  
  结婚证无法证明婚姻,只有在村里办了酒席之后,才是结婚。
  
  因为早婚的现象,回去之后,父母每天都在逼我结婚。按照他们的话说,因为我到现在还没结婚,在村子上,他们就被别人瞧不起,抬不起头来,被人嘲笑。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早婚的现象了。
  
   至于上面有人说要交代背景,我们村,安徽东北部的一个县的一个很普通的村,就像那片土地上的许多村庄一样。千余人左右,全是一个姓氏,有四个房系,有点 像宗法制的乡村,人均4亩地左右,除了田里的收入之外,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另外,很坦言地说,村民的生活并不是很穷,在我们村,这几年就竖起 了几座两层小楼(造价一般在15万左右),有人还买了一部夏利车(6万左右),当然,村子里穷的人也很有。
  
  二、早育和晚育
  
   早育很好理解,因为前面所提到的早婚现象。在农村,一般结婚后一年内就会生孩子,而若在一年内没生孩子的,就会被嘲笑,被歧视。(我们村的一对夫妻,结 婚四年多了,没有孩子,男的就经常殴打女的,不过,据说,女的已经去医院检查过了,没有问题,而男的死活不愿意去检查)
  
  农村的这些女人,可以说是没有青春的,在结婚、生育之后,很快就变得苍老。刚20岁出头的女子,衰老到像四十岁一样。
  
  听说,村上一个女子,年龄刚20,08年春天结的婚,冬天里,小产了一次。
  
  在农村,一向都是结婚之后就很快要孩子的,晚育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貌似头胎是男孩的,不允许生育二胎。但是在最近几年,这些头胎是男孩的,并且已经结扎过的妇女,纷纷去重新做手术,然后再生一个。
  
  隔壁村的一女,今年已经40,儿子94年生的,今年已经上初三了。去年又生了一个男孩,这次回家看见了,才1岁大。
  
  90年代计划生育抓紧的时候,农村的妇女都要强迫去结扎,我一直认为,结扎是一种很不人道的事情。但仔细想想,也没有其它办法,不然如何控制生育?你没法指望农民去用安全套,去算安全期,去吃避孕药。
  
  可现在呢,这些结扎过的妇女,而且都接近40岁的年龄,又纷纷去再做手术,再生孩子。
  
  父亲说"这几年,一个看一个,大家都生了。"
  
   一天早晨,村西边的路上走来一个步履蹒跚,挺着大肚子的女人。我不认识,问母亲是谁,母亲对我说是某某。本来有两个孩子,一女一男,可她的女儿,三年前 因病死掉了,(当时回家的时候,我曾经路过她的坟,死的时候才十五六岁的样子),家里只剩下一个男孩了,于是又去做手术,现在又怀上了。
  
  可她的年龄呢?我没问,不过根据我的推测,应该在45岁之上了。
  
  这就是农村,真实的农村,45岁的女人和18岁的女人,共同怀孕待产。这也就是新农村,有了网恋,有了未婚生子,有了高龄产妇,可以说是与城市接轨了。
  
  在村口的那个房子的一面墙上,赫然粉刷着一行防治艾滋病的大字(具体的标语内容忘记了)。
  
  三、死亡
  
   每次过年回去,我都会问父亲,这一年,村里死了谁。整个村庄都在老去,村子里的那些我熟识的人,长久地停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人,都会在某个我所不知道的一 天死去。当然,我也会和他们一样死去。墓地,我都选择好了,包括我父母的,和我自己的。都将会埋葬在那块如今满是青绿麦子的田里。
  
  而我从来不关心,这一年,有哪些新的生命在村子里降临,因为他们都与我无关。起码与我的记忆无关,
  
  08年,我们村子里死去了三个人,一个女人,两个男人。除了那个女人,是因为偶然事故,从我们村一户人家新盖的两层小楼上掉下来,摔死的之外(摔伤了头部,不治身死),我想说得是那两个死去的男人。
  
   两个男人,死去的时候都才60左右,一个59,一个60出头。都是因为突然被检查出来得了癌症晚期。然后,在熬了不到半年后就死去了。在死去之前,他们 都是村子里做农活的很厉害的人,当然,没有医保的他们,不会去想着检查身体,就像是自然界的动物,安静地存活,安静地等待疾病的突然袭来。
  
  在农村,经常会听见这样的一种幸福定义"有吃有喝,没病没灾"。而若是一旦得病,也就意味着死亡,因为,每每总是小病拖成大病。然后就是等待死亡。
  
  08年死去的这两个男人,那个60出头的,我不是很熟悉,暂且不提。而这个59岁的男人,则是需要说一下。按照辈份,是我爷爷的父亲辈。
  
  他有兄弟两人,他是老大,家里有个磨香油的磨坊,他家的麻油,在远近十几里都很闻名(手工制作的那种,炒了芝麻,用石磨磨制出来的、然后三斤芝麻换一斤麻油)。
  
  年轻的时候因为穷没娶上媳妇,后来在80年代,买了一个云南的女子,后来,在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之后,跑了。之后,他就一直抚养着自己的女儿,单身生活。
  
  他的弟弟,娶上了媳妇,有两个孩子,不过,在我读初中时候的某一个夏天的午后,在自家的梁头上吊自杀了,据说,死的时候,穿了一身白色衣服,自己亲手做的。
  
  在他的弟弟死后,村上的人本想撮合他和弟媳妇组成一个家庭,但因为年龄相差较大,弟媳妇没同意,后来,弟媳妇又招了一个男人进门。
  
  如今,他也死去了,死于胃癌。夏天被检查出来,元旦的时候死的。
  
  暂且不去叙述村上的这些往事,毕竟在死亡面前,所有文字都是轻浮的。(初二那年,我们村一年之内,有三个年轻女子,喝农药自杀了。恰巧的是,她们的坟,分别在在村子的三个方向上,一时间人心惶惶,说剩下的那个方向上,还会再有一个)
  
  年前的一个午后,我去田里溜达,远远地看见一座新坟,上面还有几个花圈。回家之后,赶紧问父亲,那是谁的坟。
  
  不知道,下一年回去,村外的田间又会多出几座坟来。
  
  说到死亡问题,顺便再提一下火葬问题。之前政府强制实行火化,这也使得,在我们县的厂纷纷倒闭之后,火葬厂竟然存活了下来,据说效益还不错。初三的暑假,曾经作为娘家人,去过一次。
  
  但是由于农村的习俗,虽然火化了之后,仍然要用棺材,讲骨灰盒放进里面,然后办丧事,下地。
  
  后来呢,这里面就产生了猫腻,只要出钱(据说是好几千,当然数额多少,也要看是否有人),就可以不用火化,火葬厂收了钱之后,也会出具证明。(查也查不到,除非开棺,这是很危险的,很容易造成警民冲突)
  
  当然,若是有权势的,不交钱也可以堂而皇之地不用火化尸体,直接下葬。
  
  之前几年,还闹得要在村里设置统一公墓,安放骨灰盒,后来也不了了之。现在,基本上都是埋在自家的田里。成为乡村田间的一种点缀。区别就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将坟头堆得很高了。
  
  火葬,原本是为了节省耕田,现在看来,起码在我们县,成为了一种形式,甚而成为权钱交易的灰色地带。
  
  竟然连死人的钱都挣
  
  四、教育
  
  据官方消息说,目前大学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在逐渐下降。
  
  年前,参加一场婚礼,酒席上与我同桌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乡村小学的老师。年龄都在40―50左右,我全不认识,喝酒,开始聊天。
  
  桌上一个人,掏出一款手机,我瞄了一下,LG的一款,估计价格也就几百块钱左右。另一个人问:刘主任,这又是从哪里搞来得新手机?那个叫刘主任的说是某某送的,校长一个,他一个,后勤主任也有一个。
  
  那个问话的人,笑着大声说道:腐败啊,党都是让你们给毁了的,看来我要退了。
  
  然后众人继续喝酒,吹牛,我在旁边安静地听着。
  
  一个中年老师,刚做过手术(据推测,估计是痔疮一类的),说自己前几天喝酒,只能站着,说"我现在就像孔乙己一样,站着喝酒"。众人大笑。
  
  孔乙己,这个词让我当时楞了一下,可惜,如今,孔乙己在农村也许常有,而鲁迅却没有。
  
  这些就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老师,我有一些高中同学,后来去读了师范专科,很少有回去做老师的,大多出去打工。当然,没有关系农村的这些学校也很难进。
  
  后来我放开了和他们喝酒,肆无忌惮地说着一些粗俗的话,最后我醉了。
  
  虽然,农村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基本上,这些都是空谈。大量的农村孩子辍学,或是熬到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
  
   隔壁的一个邻居下的一个小女孩,94年出生的,小学没有毕业,身体都还没长成,在外打工已经一年。春天的时候去采茶,后来去了南通的一个家庭工厂内,做 箱包的,包吃住,一个月500元钱,从来没有星期六星期天,每天早晨7点多开始做活,我问她,晚上什么时候结束,她说不一定。有时候都到10点多。和她一 起的还有两个差不多大的小女孩,收完麦子后她去的,大半年挣了2900块钱回家。
  
  2900元钱,一个15岁女孩辛苦大半年的收入。在我和她谈话的时候,她并没有一句抱怨,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吧。她们是认命的孩子、顺从的孩子。
  
  她才15岁,头发也拉直了,有点都市的影子,只是那双手,粗糙的像个老人一样。都是伤口和茧子。
  
  15岁的年龄,所谓的花季雨季的岁月,所谓的青春,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呢?
  
  正月初九,她又要回南通了,我把手机号码给了她,让她遇到什么事情可以给我打电话。
  
  在农村,经常流行的一句话是"读书不读书都一样,反正都是打工",或"读大学又怎样,出来还不是打工?"
  
   很汗颜和惭愧地说,我是我们村上这十年来,也可以说是自78年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考取重点大学,第一个读研的人。可就这样的一个诺大的村庄,近十年 内,算我在内,考上大学的(本科)也才三个人而已。(说这些,不是得意,而是悲凉,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到一堆沉睡在铁屋子里,没有醒来的人一样)
  
  回家最怕的是别人问我工资多少,因为在他们看来,我在上海(上海对于他们,成为了一种文化想象,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大城市)读了所谓研究生了,毕业后,起码也要上万元的工资,还会有人给你分好房子。
  
  若得知消息,我没有这么多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我看读书也没什么用,XX初中没毕业在外面打工,一个月都好几千。
  
  对于这些,我能争辩什么呢?
  
   我们县高考升学率之底,很难想象,估计是安徽最差的一个县了。全县人口是80多万,08年参加高考的只有7千多人(还包括大量的复读生在内),考上的本 科(三本以上)才1500余人,其中大量的是三本。其中复读生占了大多数,(我是2000年高中毕业,我一个同班同学一直复习到2004年,才考取一个省 内本科,)
  
  小学教育差,导致初中教育差,然后又是高中教育差,放到全省的高考竞争中,完全没有实力(考上稍微好的一些大学的,也都基本上是县城的孩子)
  
  我一个高中同学,现在县里一个高中当老师,今年带高三毕业班,年后,去和他喝酒,他说,班上70人(文科班),学校给他的基本指标是一个本科,三个本科是超额指标(只要分数够三本就行),我问他估计能考上几个,他说最多也就五六个人左右。
  
  那剩下的那些人呢?无非复读,或是外出打工。然后回家结婚生子
  
  因为是高三,初四就开学了,初四上午,我同学非得让我去给他班上的学生们说上一些什么。让我给那些孩子勉励一下。
  
  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孩子,我无法给他们说启蒙,说自我救赎,只能给他们描述大学的美好生活,勉励他们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说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很大,要想成功,就要多努力学习。
  
  目前在我们县,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开了许多,不仅县城里,乡镇了也有许多。培训的技术,无外乎缝纫,电焊等。然后,就将他们输入沿海的一些工厂内。在更多的孩子和家长看来,这才是人生的正确道路。(读高中,花钱又不一定考取大学,考取了大学也没啥用)
  
  我也并不认为,读大学对于他们来说是唯一的一条出路,但我想,读了大学之后,无论怎样,起码可以认清自己,认清一些这个社会,不会再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
  
  当然,这里又存在着一个启蒙者的悖论,究竟是清醒者痛苦?还是沉睡者痛苦?是该让他们睡去,等有一天,他们自然地醒来,还是把他们叫醒?叫醒之后呢?
  
  那天,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金字塔,我对那些十七八岁的孩子说,我不期望你们可以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我也不希望你们沦为金字塔的底部。只要你们能够在中间的位置就可以了。
  
  父母有时候也会半开玩笑半生气地说,当初,还不如不让你去读书呢,不然,现在我们也就可以抱孙子了。你看村子上的和我们差不多大的,都已经抱上孙子了。
  
  闻此,我很难过。因为父母说的不是他们的观点,而是正在农村流布的观点。
  
  五 农村低保
  
  在农村,有许多事情的发生,的确是你所想象不到的。就如低保来说,刚才百度了一下,看到这样的官方消息:
  
  通过个人申请、评审评议、审核、报批和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制度设计来保证制度在实施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审批,由乡镇、村委会具体受理。
  
   申请农村低保的基本程序是,由户主向乡(镇)政府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开展调查、组织民主评议提出初步意见,经乡(镇)政府审核,由县级 政府民政部门审批。乡(镇)政府和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查,了解其家庭收入、财产、劳动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结合村民民主评议 意见,提出审核、审批意见。在申请和接受审核的过程中,要求申请人如实提供关于本人及家庭的收入情况等信息,并积极配合审核审批部门按规定进行的调查或评 议,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反馈审核审批结果,对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原因。
  
  而在我们村,有的一家四口人,包括几岁的孩子,全都享受着低保,有许多青壮年的劳动力,也在享受着低保,而我的爷爷奶奶,今年都八十多岁了,却没有低保。(当然,以我们家的状况,赡养爷爷奶奶不成问题,但这件事,让人委实很生气。)
  
  父亲和我说这件事的时候,很愤慨,"谁送礼给书记,谁就有低保,谁上面有人,谁就可以有低保。"
  
  所谓的申请、调查,公正都成为了纸面的笑谈。
  
  低保成为了权力这个大棒之后的那根胡萝卜,大队书记想给谁就给谁,成了安抚与拉拢的工具。
  
  低保一年有近千元左右,完全成为了一种额外的福利待遇。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谁家权势大,有,谁家上面有人,有,谁家送礼了,有,谁家是刺儿头,容易闹事的,有。
  
  我家没有,虽然,我爷爷今年85、奶奶80了。
  
  我写这些并非是品头论足,而只是想写一下我所见的农村情况。对于我本人而言,也没有要一味地洗褪自己身上农村痕迹的意思。无论面对谁,我都坦言,我是农村出来的。
  
  此外,我也并非说是要让农民全涌入城市(某些学者所谓的在城市形成贫民窟的观点,实在是笑谈),但你也不可以坐视农民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然后被咀嚼一番、榨干了青春之后,成为渣滓。
  
  没有人有权力,有何正当的理由,可以堂而皇之说,农民就应该为这场国家现代化运动做出牺牲。
  
  他们生而为农民,不是合法的理由。
  
  六、农村的政治问题
  
  "我身上有两颗子弹,一颗留着保卫我自己,另一颗留着参加第二次文化大革命",这是大年三十那天上午,我们村一个70岁的老人站在我们家门口,所说的话。
  
  他什么职务都没有,连党员都不是,经常热衷于参与村上的事情,诸如核查村委会的帐,去县里上访等等。
  
  我父亲说这个人现在还经常在家里写东西,我问都写的是写什么?
  
  ――还能是什么,都是那些大道理呗。
  
  我不知道他是否读过马列的书,但他经常会把马克思挂在嘴边,说起话来振振有词。
  
  "农村需要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把这些狗日的都搞倒,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看问题,这个社会已经变了80%",我拿出手机,将他的这些精辟的语言记录下来。
  
  从县城里坐车回家的时候,在路边的一个村口,赫然挂着一个大红条幅,在冬日的村口,显得特别醒目。条幅上写着:村民直选,是建设乡村基层民主的重要保障。
  
  看到这样的条幅,我哑然而笑。民主,直选,多么诱人的字眼。
  
   回家之后,问父亲,在选举的时候,拉选票的现象特别严重。"选举不过是走个过场,上面让谁干,就是谁干",我们村的那个书记,今年69岁了,被称为"不 倒翁",在大队书记的位置上,起码已经占据了有近二十年了。也有人戏称其为"胡书记",说其很会糊弄,上面有人,在村上又不得罪人,得罪人的事情,都会暗 地里指使别人去做。
  
  此外,还有农村的发展党员问题,谁想入党,必须要经过大队书记这一关,先送礼,再表示忠心,于是,发展党 员,也就成为了培养个人亲信的渠道。起码要确保入党者不会危及其地位。而有几个所谓的刺儿头,怎样也无法入党。也就意味着其无法进入政权,再这么折腾,也 只能是在外面鼓捣。而当权者随便安排一个罪名,就可以将其搞定。
  
  当年我们村有个光棍汉,特别地仗义执言,经常一个人去县里和 市里上访,反映问题。他在路边的沟渠里挖了一个很深的池子,夏天的时候,村上有很多人都去池子里取水打农药。别人都给用,就是不给大队的几个干部家人用, 为此还打过一架。后来,他领养了一个别人遗弃的女婴。一个光棍汉领养一个女婴这样的事情,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村里硬说其违背了计划生育政策,还让镇子上 的派出所将其带走了。不知道其在里面是否受到了拷打,出来后,变得老实多了。
  
  "喝纣王水,就不能说纣王无道"――这是父亲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尤其是在我偶然在他面前说一些稍微愤慨的话时。
  
  七、土地问题
  
  我们村的土地,是人均有4亩左右(每亩660个平方),95年的时候,重新分配过一次土地,之后就一直没动过,这使得有的人家娶了媳妇,生了孩子,都没有土地,而像我这样的,户口早已经迁出,但在家里还有一份土地,那些死去的也包括在内。
  
  95年动过土地的时候,说是30年内不再动地。
  
  最近,土地私有化貌似被提出来,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一剂良方,这次回家,和村里的一些人谈到此事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土地兼并。(我和他们说,土地要私有化了,可以自由买卖了,他们说,那很快就有人卖地,尤其是那些不正干的人。)
  
  "乖乖,又要回到解放前了,要有地主了!"
  
  其实,农民对于土地的眷恋的热情正在逐渐下降,村里许多有钱的人,都去镇子上或是去县里买了房子,平时都住在县城里,只有每年两次农忙的时候才回来。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诸如棉花、薄荷、西瓜等,(我们家曾经就种过近10亩的棉花、也种过近十亩的薄荷,和三五亩的西瓜),可现 在,都是一季麦子、一季大豆。省事,完全的机械化操作。(雇用联合收割机,直接把粮食拉到家,有的户,收完粮食就当场卖掉,带了钱走人)。然后将秸秆在地 里烧掉,再种下一轮。
  
  虽然没有土地买卖,但在农村可以租土地来耕种(300元/亩/年),有的人家不愿意种地的,或是常年在外的,就将土地租给别人种。
  
  再说一下,去年的卖地问题。有一条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经过我们村(貌似是从许昌到宿迁的),修路要占用农田,这其中分为两种,一种是路面占地,另一种是取土占地(要取土垫路基)。
  
  前一种的价格是18000元/亩,后一种的价格是12500元/亩(价格差的理由是,取土后的水塘还可以用来养鱼获利等,但我怀疑这个差价被承包商私吞了)。
  
  取土占地的面积很大,有好几块,一块就有80亩。(我们家的土地被划了4.5亩)能够卖地的,都很开心。人们不再稀罕土地。只嫌弃卖少了,没有说多的。
  
  至于说土地抛荒的现象,我们那里没有,因为自己不种,可以承包给别人。姑且可以算做土地私有化的前戏吧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关于这次修路卖地的问题。村上有的户是摊到了,有的没有。
  
  摊到的就很庆幸,没摊到的就很沮丧。于是就有人提议说要把这些卖地的款拿出来村上平分,然后再重新分配土地。这是平均主义思想呢?还是集体主义时期思想的残留呢?
  
  这样的提议当然不了了之,但的确很吊诡,值得反思。
  
  一些三农学者常说土地目前成为了农民的束缚,成为了阻碍农民现代化的桎梏,也有人说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后保障,是返乡之后的最后栖息地。但无论是怎样的看法,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就是:农民已经不再深深地爱着这块土地。
  
  艾青说:"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而如今,这块土地也许正在沦为鸡肋。
  
  八、文化问题
  
  我一直认为在农村/农民那里,不仅有政治、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文化问题。暂且不论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我认为,这个文化问题,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形式,影响着消费行为的选择,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选择。
  
  我也一直很困惑,农村的文化是什么?有没有农村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在农村发挥着作用?
  
  都说儒家文化在影响着国人,但在农村,你很少能够看到仁爱、看到友善。你所能够看到的只是自私与贪婪、愚昧与无知,看到的只是争强好胜、看到的是勾心斗角。那些质朴纯真善良的农民哪里去了?是谁让他们变成这样?
  
  打架、吵架、通奸这样的事情是屡见不鲜,尤其是春节里,因为赌钱、喝酒或一些小恩怨,先是吵,再是打,然后是闹的头破血流。
  
  有的人喝了酒之后,可以绕着村,骂一圈,想骂谁就骂谁,语词低俗。谁家兄弟多,拳头硬,谁就可以欺负乡邻。
  
  十七八岁的男孩子,留着长发,染了颜色,并且还带了耳钉。十六七岁的女孩子,说自己喜欢的人是李宇春,在课本前面写上"非主流"三个字,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他们不知道WTO,但知道麦当劳,知道网恋,会用qq找女朋友。
  
  农村没有报纸,基本上每家一户电视,最近两年刚通了有线电视网络(许多人家因为收费,而不装有线)。县电视台里永远都在播放着性药和丰胸广告,用词非常具有挑逗性,大人孩子都在看。
  
   最近几年,我们那里(基本上隔壁几个县都是)还兴起了一种很另类的唢呐文化。遇到红白喜事,基本上都会请一个唢呐班子到家(谁家不请,就没面子而被瞧不 起),在我的小时候,唢呐班子吹的真正的唢呐,有好多种乐器、都卖力地演奏。而现在,只有三两个唢呐,配之以电子琴。
  
  当然, 我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这些唢呐班子都会请一个女人,年龄一般都在三十之上,姿色稍微有上两三分,到晚上的时候,就会浓妆艳抹,登台高唱一些黄色小曲, 说一些低俗笑话,然后和一个搭配的男人打情骂俏。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性爱"为主题。有些时候,还会玩脱衣舞游戏。(我都在台下看过脱胸罩,脱内裤的――非 全裸,不是从里面脱,就是从外面脱得剩下三点为止)。
  
  台下的看客,有大人,有孩子,有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遇到精彩处,都 齐声叫起好来,或高喊着"脱啊、脱啊、脱啊"。即使是丧事,也会有这样的演出,无论是亲人还是村人,脸上都看不到一丝的悲伤。若不脱,众人都会说这个唢呐 班子不行,不过瘾。我想,鲁迅笔下的看杀人事件,也莫若如此。
  
  前面有人说到信仰问题,的确,基督教最近几年在我们那里(不仅是我们那里)很兴盛,尤其是一些上了年岁的人。每到星期天,都是去做礼拜的。
  
  九、关于教育再补充几句
  
  以身作则的说吧,从小时候,父亲就告诫我,农村人,要想跳出农村只有两条路,一是当兵,二是考大学。那个时候,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保障,意味着洗干净泥腿子,进城做个"体面人"。
  
  可现在呢,很少有人再有这样的想法了。
  
  那个时候的农村,相比较现在,真的很苦,几十亩的麦子,都是用镰刀玩着腰一刀一刀割的,打场是用牛拉着石滚碾的,十几亩的薄荷,要不分白天黑夜地用大铁锅熬上好几天。
  
   我读初中时候,成绩好的同学都去考中专了(97年左右),那个时候,农村人还满足于中专,因为高中并不代表着大学,而且还要多浪费一些钱(那个时候,我 们村有两个高中生,一个复读了好几年也没考上,回家后先是搞养鸡,失败后外出打工了,一时被村上传为笑柄,另一个是学体育的,也是复读了几年,终于考上了 省内的一个师范专科,毕业后,竟然去了中学做数学老师了,真是一件比较神奇的事情)。
  
  由于我们县的高考升学率较低,就有很多 人去读一些职业或民办学校(尤其是集中在西安和江西南昌这两个地方,那两年,这些学校简直是去高中门口抢人,招生了一个都有提成的),农村人不懂,反正以 为都是大学。这些学校毕业之后,无疑还是打工,于是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所谓的大学的神话了。与此同时,一个个外出打工的神话也在迅速地膨胀和传说开 来,"某某高中没毕业,外出打工,一个月八千块。",我当然,相信,这其中有的是真实,但我更认为,虚假要大于真实。
  
  说一个笑话,前几年,后面村上有个男生考取了北华大学的国防生。他们家连放了两个晚上的四场电影来庆贺,还制作了大红条幅挂在门口。周边几个村的人都在议论纷纷。
  
  "――北华大学是什么大学?"
  
  "――谁知道,估计是北京清华大学吧?厉害"
  
  "――啧、啧、听说人家这个大学不仅要钱,而且还给钱"
  
  这些都是回家之后,我听父亲转述的。
  
  以前,我总是坚持启蒙论调,认为改变农村的根本在于教育。要让农村的每一个孩子都觉醒,都认识自己,认清这个世界。然后,一切就会好了。可现在呢?与其谈启蒙,不如谈救亡。破败的农村,该是需要一种拯救了。
  
   的确,现在很少的大学毕业生读书后会愿意回去建设家乡。你可以指责是忘本,是没有良心,当然也可以指责我。但谁又理解这其中的苦衷?(这次回家听说,目 前正在选派大学生到基层任村官了,我恐怕这政策虽好,但估计又是半途而废,流于作秀,农村的工作,岂是一两个书生可以胜任的,农村的水很深!)
  
  我一个同学,大学本科毕业,最近很想回县城做生意(我们县城,目前就像是80年代初期的深圳一样、一年开个批发部也有一二十万的收入,而我们县城的房价,目前是1500/平方米左右),但其父母死活不同意,认为这丢面子。
  
   就像我,坦然地说,四年前,当我从家到上海读研究生的时候,在我的身后,就像一颗腾空而起的蘑菇云一样,有一个正在膨胀升起的神话。常说,历史的洪流在 裹挟着个人前进,就是这种感觉。我无法回去,戳破那个神话,即使我在外面活得是怎样的辛苦。我想,起码给后来者,留一点希望也是好的,倘若我也回去了,毫 无疑问,我在众人眼里就是一场悲剧。将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反面教材,读书无用论的案例。
  
  这是该叫做偶像的黄昏?还是悲剧者的诞生?《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说真话的孩子,有的时候,也未必是值得赞扬的,姑且不论其下场如何。
  
  当然,你也可以指责我的软弱。这次回家,有时候半夜里蓦然醒来,总感觉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沦为魏连殳、吕纬甫一样的人物。
  
  不是不想回去,而是走得太远,没有回去的路了。当我转过身去,发现身后已经没有一条可以回去的路――以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十、农村的生活
  
  有许多人都说到农村的赌博问题,的确,我们那里也很多,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挣了钱回去之后,就聚在一起赌。赌的很厉害,有的人能把一年在外面挣的钱都输掉。各种赌博的方式都有,甚至妇女老人都参加,从掷骰子,到麻将、牌九、斗地主、炸金花。
  
   说到赌博,就不得不提抓赌问题。我们镇上的派出所,简直就把抓赌当成了一种创收方式。无论是赌多大的(就连五角、一元、两元金额的掷骰子也抓,我老妈有 一年冬天就因为掷骰子,而被抓了一次),是在赌的还是在旁边围观的,统统抓进去,然后通知家里拿钱赎人,这简直就是违法,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当然, 若是有点关系的,打声招呼,就没事,也不敢抓。
  
  农村的假货问题。中秋回家的一次,我在村子的商店买了一瓶可口可乐,竟然是假 的。据我回去的同学说,村里的店就连牙膏,洗衣粉都是假的。我父亲说年前我们村一户人家办喜事,用的烟酒都是假的。村上的人现在都懒了,连馒头都懒的自己 蒸(我们那里是以面食为主),村里的小店里,啥都有。从馒头到日常用品,肉类瓜果蔬菜,桶装的饮用水,还代冲煤气,代缴电话费。这次回家,听说隔壁有个 村,还开了一个超市(对,自选超市,微型家乐福,现代化的在农村的在地化例证)
  
  两个人命不值钱的例子。其一,是我们后面村的 一个老人,念过私塾,写得一手不错的毛笔字,会算命测字打卦,懂一点孔孟之书。经常在赶集的时候,去镇子上给人算命,虽然八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几年 前的时候,有一次在去上集的路上,被一辆摩托车撞了,然后死了。最后,两家私了,肇事者赔偿了1万块钱。回家,我问父亲,怎么才这么少的钱,我爸说"他都 八十多岁了,还能活几年?"――生命的价值,是用年龄来衡量的。
  
  去年,在距离我家不远的一个村上,一个女的,年龄是60多岁,去村里的医务所打针。针头还没拔出来,人就死了。这明显属于医疗事故。最后,赔偿了4万5千元私了此事。
  
  试想这两件事,若放到城市,会怎样处理?
  
  农村的生活,似乎仍然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在后现代与中世纪之间夹杂,像一条没有目的的河流,恣肆地奔放,谁都不知道终究要流到哪里,当然,作为农民的他们,也从来不会去关心这些。
  
  十一
  
   多谢各位耐心读者,至于农村的其他诸多一些问题,诸如社会治安,留守儿童等等,我暂且没有去谈,但我想,我已经说的足够多了。原以为,我所说的只是一些 最基本的"常识",但就是这样的一份常识,在许多时候都被遮蔽了,或是被改头换面,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包装起来,告诉给国人。
  
  是的,无可否认,无论在学界还是在政府那里,农村问题目前正在得到重视。对此很是欣慰,但这种重视,也是恰恰反映了问题存在的客观事实,以及紧迫性。
  
   仔细看了诸位的回帖,有人认为这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阵痛"时期,但我想还需要先深思一下,这样的"阵痛"是否就可以带来一个大家 所期望的未来?此外,为什么要让农民来承担这种"阵痛"?难道就因为他们是农民吗?因为生而为农民,就必须要到城市里出卖劳动力?就必须从事卑微的工作, 就应该是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吗?就必须要为现代化作出牺牲?
  
  一代人牺牲了,另一代人接着牺牲?前仆后继地成为路基,成为金字塔的底层?以承托起所有的伟大蓝图和远大理想?
  
  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改革的合法性早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被确立下来,的确,我也承认,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和历史必要性,但是否就应该一味地高唱赞歌,而不去反思这三十年的改革呢?
  
  在农村,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前三十年时期的人在感慨"这个时代变了,社会风气变了,人心也变了,要是在毛主席时代,都要拉出去枪毙。"
  
  我也一直认为,人不是动物,物质上的富裕不可以成为精神上贫瘠的理由。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可换算性。不要以为让农民吃饱肚子,住上房子,就解决了一切问题了。
  
  有人反驳说,相比较之前吃不上饭的时期,农村现在是很好的了。是的,这无可否认,但我们难道仅从时间层面看问题吗?若是相比较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农村,岂不是更应该载歌载舞地欢庆呢?
  
  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说将来会好的,等待产业升级,等待国富民强。好吧,等待吧,姑且不论这是否是一个空头承许诺。起码,我爷爷是等不到了,我父亲不知道是否能够等到,我那些仍然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兄弟姐妹呢。
  
  他们看不到希望,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希望。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每一次回家,心情都会很悲凉,我不知道,我所看到的家乡是不是就是我儿时的家乡,是不是就是常在我心中挂念着的并有时候魂牵梦绕的家乡。
  
  我承认,写出这些文字,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是在"揭丑",当然,我也可以用另一个笔法,将我的家乡描绘的温柔而甜美,勾勒的诗意而梦幻,有蓝天白云,有原野苍穹。但这无疑于阿Q不敢正视自己头上的癞疮疤一样。
  
  鲁迅先生说,掘心自食,乃知本味,这就是我所见的农村。诚如诸位所言:一声叹息。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ww.washeng.net

鲁迅《论央视大楼的烧掉》

鲁迅《论央视大楼的烧掉》

听说,央视大楼的配楼烧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央视大楼,歪歪斜斜的蹲在高楼大厦之间好似便秘一般,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央视大裤衩",北京新十大建筑之一。"央视大裤衩"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然而一切北京烧钱工程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央视大楼。我的朋友曾经常常对我说,看到这座大楼就有气!歪歪扭扭的充满妖气不说,中间还空那么大 地方,浪费多少纳税人的钱啊,现在多少人还没房子住啊。我的朋友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网上被和谐掉的文章,但我没有看过这帖子,所以也不知 道"央视大裤衩"究竟烧掉了多少钱占用了多少土地。总而言之,央视领导终于不顾亿万人的厌恶,把反对的声音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 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央视配楼。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人民大妓院"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央视塔的倒掉。后来我到了北京,看见这歪歪扭扭的大楼,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上网,听说北京人又叫这楼作"智窗",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现在,他居然烧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天涯、凯迪的论坛,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老百姓抱不平,不怪央视太奢侈浪费的?

央视本应该只管好好报新闻。老百姓要上访的时候,他不闻不问还要拦着,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时候,他偏又要放下新闻稿,又是扫黄又是打非,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当初,央视大裤衩歪在那里嘲弄着百姓,央视副楼耸立在一旁镇压着舆论。现在却只有空荡荡的大裤衩独自静坐,没有了鸡鸡,好似一个寂寞的太监了。莫非他造大楼的时候,竟没有想到楼是终究要烧掉的么?

活该。

来源: http://zyzg.us/thread-193402-1-1.html

2009年2月11日星期三

《生物学快报》:秘鲁蜣螂不爱大粪爱蜈蚣

《生物学快报》:秘鲁蜣螂不爱大粪爱蜈蚣


一种蜣螂不再以粪便为食,转而吃上了千足虫。
(图片提供:Trond Larsen)
 

在秘鲁雨林的深处,一种蜣螂将自己的身份从清道夫变成了杀手。与成千上万的同胞兄弟不一样,这种小虫子竟然不爱吃臭烘烘的粪便,而是会将千足虫撕成两段,并以它们的内脏为食。在动物王国中,这种食性上的戏剧性变化极为罕见,从而使其成为生物进化的一个完美例证。
 
当蜣螂对动物的粪便大快朵颐时,它们实际上是在寻找构成这些排泄物的大量细菌。不管你相 不相信,这是一种竞争激烈的生活方式,在某些地方,80种蜣螂会为了同样的粪便而大打出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生态学家Trond Larsen认为,这或许就是迫使某一种蜣螂(Deltochilum valgum)与过去的最爱说再见的真正原因。
 
出于对生活在秘鲁雨林中的许多种蜣螂的食性的兴趣,Larsen和他的同事用粪便、腐 肉、水果和菌类做诱饵。研究人员同时还用活的千足虫吸引蜣螂,这是因为Larsen之前曾经看到过一些蜣螂以千足虫的尸体为食。经过11个月,研究小组记 录了132种蜣螂以及超过10万只个体的食性。他们发现,Deltochilum valgum是唯一以千足虫为食的蜣螂。研究人员在最近的《生物学快报》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更让研究人员吃惊的是Deltochilum valgum攻击千足虫的方式。利用红外摄像机,Larsen观察到一只8毫米长的Deltochilum valgum会将自己生有锯齿的头部楔入千足虫的体节中,直至最终将猎物的身体撕裂为两段。随后,这种蜣螂便会肢解千足虫的剩余部分并分而食之。 Larsen解释说,Deltochilum valgum之所以能够杀死体长是自身13倍的千足虫,完全是因为体型微妙变化的结果,包括其楔形的头部以及适于抓住千足虫并将其撕碎的后腿。
 
Larsen指出,这些改变为捕食性蜣螂新种的迅速暴发创造了可能性。事实上,在他的发现公布之后,Larsen又观察到几个以千足虫为食的Deltochilum亚种。
 
美国布卢明顿市印第安纳大学的生物学家Armin Moczek认为,这真是一个"相当引人入胜的发现"。但是Moczek指出,千足虫体内具有很高比例的粪便,这是因为它们以腐烂的植物为食。因此他推测,如果这种蜣螂以千足虫的内脏为食,那么它们实际上还是在吃粪便。

盘点20件关于达尔文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盘点20件关于达尔文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北京时间2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2月12日将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的日子,美国媒体对发生在达尔文身上的20件事情进行了盘点。从这些故事中你会看到,这位进化论的缔造者曾因研究甲虫失去过女友。
 
以下就是关于达尔文你可能不知道的20件事:
 
1.达尔文和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同一天。孩童时代,人们亲切地称达尔文为查理或者博比。少年时期,他的绰号的意思是"气体",别人之所以会给他取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是因为他喜欢进行难闻的化学实验。
 
2.达尔文在上学的时候非常普通,没有任何出众之处。他父亲认为他非常懒,并断言说:"他除了喜欢射击、养狗和捉老鼠外,其它一概不感兴趣。"
 
3.有一段时间,在他父母的坚持下,达尔文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但是他害怕看到血液,并因此辞职。
 
4.最后,达尔文从剑桥大学获得神学学位。
 
5.达尔文喜欢收集,尤其喜欢收集甲虫。据说在大学期间,由于他花在虫子上的精力比花在女朋友身上的精力更多,因此失去了一位女朋友。
 
真实的故事:一天,达尔文在英国乡村寻找新昆虫标本。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一只有趣的甲 虫,于是他将这只虫子捡起来,接着去捡另一只。就在他每一只手都拿着一只甲虫的时候,他又看到一只更加有趣的标本。但是他不想放弃他已经拥有的那两只甲 虫,于是达尔文将其中一只暂放在他的嘴巴里。被放入他嘴里的虫子很快喷射出有害液体,迫使达尔文将它吐了出来,同时也丢掉了其它两只昆虫。结果他什么也没 得到,只得两手空空地回家了。
 
6.按照最初预计,英国皇家海军"小猎犬号"(HMS Beagle)探索航行将持续2年时间,但最后它却持续了将近5年。最初"小猎犬号"的船长达尔文罗伯特・费兹罗伊(Robert FitzRoy)雇用达尔文的目的,是让他与自己共事,而不是成为该船上的一名博物学家。
 
船上的住处比较少,达尔文只得与其他两个人共用一间船舱。这间船舱仅有110平方英尺,而且它的一部分空间被一个桅杆占去了。达尔文长期晕船。
 
7.在"小猎犬号"航行过程中,达尔文写下368页动物学笔记、1383页地质学笔记和一本77页的日记。他还收集了1529个保存在酒精里的标本,以及3907个干标本。
 
8.在1834年达尔文的25岁生日时,费兹罗伊按照他的名字给一座大山命名。达尔文山(Mount Darwin)是火地岛上的最高峰,高达8163英尺。在南极洲、塔斯马尼亚岛和加利福尼亚州也有按照达尔文的名字命名的山。
 
9.达尔文对自然界的好奇远远超过了他对生命观察的兴趣。他还曾亲自品尝大自然的野味。在剑桥大学期间,达尔文是"美食俱乐部"成员,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吃鹰肉、麻鸦肉和猫头鹰肉等。
 
在"小猎犬号"航行过程中,达尔文吃过美洲狮肉(据说味道像小牛肉)、鬣蜥肉、巨龟肉、犰狳肉和刺豚鼠肉。据达尔文说,刺豚鼠肉是他品尝过的"最美味的大型啮齿动物肉"。
 
达尔文在南美最南部的巴塔哥尼亚的时候,他吃过美洲鸵(一种像鸵鸟的鸟类)。然而具有讽 刺意味的是,其实他一直在寻找这种生物。当他发现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急忙停下来,并将没吃完的部分送往伦敦动物学会。该学会最后宣布,这是 一种新物种,并将之命名为Rhea darwinii。
 
10.1839年,29岁的达尔文与他的表妹艾玛・韦奇伍德(Emma Wedgewood)结婚。达尔文在写结婚的利弊时,他最终确定拥有一个老婆当然"比拥有一只狗更好"。达尔文和韦奇伍德婚后一起生活了43年,他们一共生育了10个孩子,其中有7个孩子活到成人期。
 
11.达尔文喜欢音乐,但是他却是一个乐盲。结婚后,他每天夜晚都要抽出半小时听艾玛弹 钢琴。艾玛曾向肖邦拜师学艺。而且艾玛每天还给达尔文读两次小说。他非常喜欢简・奥斯丁和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尤其喜欢喜剧结局。达尔文和艾玛每天还玩 两次西洋双陆棋。达尔文保留了大约40年的累积积分。艾玛总是在游戏中获胜。
 
12.达尔文发现莎士比亚的作品"非常无趣,简直令人作呕"。
 
13.在"小猎犬号"航行结束20多年后,达尔文发表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s of Species)》,并于1859年首次印刷,英国博物学家和达尔文的朋友弗莱德・路瑟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发现了与此类似的结果。
 
达尔文并不对他的工作特别满意,他认为这本增加了500页的书只是一本摘要,他曾设想要写一本比这长5倍的东西。
 
14.《物种起源》在首次印刷时,总共印刷了1250本。这些书在一天之内就被分发或者出售完了,该书也因此成为最畅销的书。在达尔文的一生中,这本书出现了6种版本,达尔文不断对这本书进行修改和更正。
 
15.1864年,英国哲学家和达尔文的同代人赫伯特・斯宾塞造了"适者生存"这个短语。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第五部分采用了该术语,这使斯宾塞的名声大振。
 
16.自学成才的动物学家达尔文用8年时间研究如何给附着在船底的甲壳动物分类。
 
17.达尔文写了16本书,其中包括讨论人类和其他动物情感的长篇论文。他认为脸红可能是撒谎的一个迹象。他的最后一本书在1881年发表,书名是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ir Habits
 
18.在"小猎犬号"航行之后,达尔文再也没离开位于英格兰肯特的家,到外面旅行。因为 从那以后,他一直受到健康状况不佳和莫名其妙的疾病折磨。他的症状包括头痛、心悸、肌肉痉挛、疼痛、呕吐和眩晕,每次病情发作,他都得在床上躺几个月。达 尔文利用很多医生提供的传统治疗方法和一些偏方治病。他非常信任沐浴疗法,但是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对他没有任何效果。
 
他的很多情况被认为与达尔文较差的健康状况有关,其中包括惊恐障碍、乳糖不耐症 �lactose intolerance�和臆想症。然而,很多史学家认为他患的是查格斯病(Chagas' disease),这是一种热带寄生虫病。达尔文时期,这种疾病在南美洲的传播范围已经减小。1882年,达尔文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73岁。
 
19.最后阶段,达尔文认为他是一名不可知论者。在达尔文去世的时候,一名当地的福音传道者坚持说,达尔文已经断绝了与进化论的联系,重新回到了基督教的怀抱。然而,达尔文的家人很快反驳了这一说法。据艾玛说,达尔文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一点也不害怕死亡。"
 
20.达尔文希望死后可以埋在他家附近,但是最后他进行了国葬。19世纪,仅有5名非英 国皇室人员有幸进行这种葬礼。为他送葬的人群中有华莱士、博物学家和探索家约瑟夫・道尔顿・胡克,以及托马斯・赫胥黎。他们都是达尔文成果的忠实拥护者。 达尔文被埋葬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坟墓距离牛顿的坟墓不远。

央视违法放烟花酿大火 刻意低调报道引发非议

央视违法放烟花酿大火 刻意低调报道引发非议

(2009-02-11)

● 叶鹏飞 报道(北京特派员)

  中国中央电视台昨天为自己在元宵节违法放烟花,造成新楼失火公开道歉;而中共刻意低调处理失火事件的报道,又引发了新闻管制的非议。

  央视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道歉声明,声明说:"火灾给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中央电视台深感痛心,给周边群众造成交通拥堵和生活不便,中央电视台表示真诚的道歉。"

  声明并没有提到因火灾殉职的消防员。北京市消防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骆原昨天说,红庙消防中队指导员张建勇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他本月底将满30岁。

  另六名消防员因吸入过量烟气呼吸道受伤,经医院治疗后没有生命危险,另有一名工地工作人员受伤送院。

  央视《新闻联播》昨晚在节目尾端简单报道了失火新闻,失火原因仅说是"违规燃放烟火"引起,没有提到道歉声明。

不听治安民警劝阻

执意违法燃放烟花

  新华网昨天报道,央视新楼大火"系业主单位不听治安民警劝阻,执意违法燃放烟花造成的"。

  报道引述骆原说,央视雇用了湖南某烟花公司,擅自在失火大楼西南角空地燃放数百枚礼花弹。这些礼花弹属于管制类烟花,燃放必须经过北京市政府批准。报道说,整个燃放经过有四台摄像机进行跟踪拍摄,目前燃放人员和礼花弹箱体已经被警方监控并取证。

失火大楼内的酒店由总部设在香港的文华东方酒店集团管理。集团昨天发表声明说,酒店原定今年夏季开张营业,目前还无法评估损失。

  集团在北京雇有60名员工,负责开业前的装修筹备工作。事发时,他们都不在大楼内,没有人员伤亡。

  中共关于如何报道大火新闻的通知,在互联网曝光并引来网民的抨击。昨天中国各大网站对大火新闻的处理,间接证实了通知的真实性。

  曝光的官方指示说:"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北配楼发生火灾相关报道,请各网站只用新华社通稿,不发图片、视频,不作深度报道;只放国内新闻区,关闭跟帖,自然滚动,论坛博客不置顶,不推荐。"

强制统一新闻口径

落后做法引来批评

  有博客把昨天上午中国各大媒体网站和门户网站新闻首页的截图,逐一排比,国家的电视台新楼失火如此重大的新闻,竟然没有一家网站在封面报道,被该博客讥为"纸包不住火"。

  很多门户网站在火灾发生时图文并茂地迅速报道了消息,然而随后都开始统一采用新华社的报道。一些新闻网站在昨天下午才陆续把失火新闻放到了封面。

  在市民纷纷用手机拍摄失火现场的照片、视频,并在互联网迅速传播开来的情况下,当局强制统一新闻口径的落后做法,引起了不少批评。一名博客感慨:"这已经成为某些机构条件反射行为的一部分"。

  另一位博客则用第二人称聊天的口吻评论:"一幢楼着火,人们会不会得出你不行的感觉?可能不会吧。可是一幢楼着火的消息都得控制,人们就只能觉得你不行了。要多么有自信,你才能每次都把天灾扛成人祸?"

知名新锐作家韩寒在其博客中表示,希望当局对失火真相有一个公正的答案,"不搪塞,不推卸,不栽赃"。

  他调侃说,在第一时间看央视新闻,没有大楼失火的报道,反而"在不停的向我们介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央视的事故给我们的启发是――要说真话"。

  据网友抱怨,韩寒这篇博文"该页面目前已经被和谐(屏蔽、删除)"。

  虽然当局希望低调处理央视大楼失火的新闻,互联网上却热烈地传播和议论着这起事件。一名目击者不但详细叙述失火过程,还贴上自己拍摄的现场照片。

  他前晚8点多发现三环边上有栋楼着火,9点15分"火越烧越旺,几十层就像是一大堆篝火",9点22分传出"不时的爆炸声,让我想起了九一一看到的照片","9点半左右我才听到救火车的声音"……

网友曝“最强政府网站” 只有一张图

网友曝"最强政府网站" 只有一张图

ugmbbc发布于 2009-02-11 09:18:00|10078 次阅读 字体: 打印预览

cnBeta 最新消息

由中宣部委托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最新一期刊载题为《政府网站高普及率背后的隐忧》的文章,指出"政府网站100%的普及率并不可喜,因为建立政府网站并不是目的,让政府网站发挥作用才是根本所在。"而在近日,就有网友曝出某些政府网站形同虚设的消息。

 

  无法执行点击浏览操作

  江西某市的外侨办政府网竟只有一张图?据星辰社区网友"秋天的雨"昨日发帖爆料,他在聊天时听说有个"史上最强政府网站",好奇地打开该网站, 结果"咋的一看,该网站和其他政府网站并没有什么区别,在导航栏中无非是机构的介绍、动态、办事指南等等。但是当你随便点击一个栏目时你就会发现,完了, 露馅了,分明就是一张名为'index2'的jpg图片吗?"

  根据发帖者所提供的网址登陆验证,帖子所述的雷人一幕果然应验。界面上呈现的外事侨务动态、政策法规等栏目,以及所列出的文章全都无法点击浏览。而按下鼠标右键,竟然弹出"图片另存为"等选项,令人哭笑不得。

  尽管该市的人民政府网上所提供的链接群,在"市政府部门"一栏并无"市外事侨务办"的网站链接,但不管是在浏览器地址栏还是搜索引擎输入其中文 名称,结果正是指向这个网站,而该网站的域名结构,也与该市的其他政府部门相同,证明这个仅仅表现为一张jpg格式图片的网站界面,并非部分网友所怀疑的 "山寨"网站。

  该界面上显示的网站备案号为"赣ICP备778899",而以该网站域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ICP/IP地址/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www.miibeian.gov.cn)进行查询,所反馈的结果却是"您所查询的信息在备案库中不存在!"该网站的"站点计数"也非常雷人,竟然为 "1234567890"。

  "领导撤职没人管了?"

  如此雷人的政府网,自然引起网友们的热烈讨论。网友"大四毕业生"认为,"通过这一个细节,基本可以判断有关政府部门的部分同志确实是很懒啊!"网友"微风有雨"则质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呢?"

  发贴者"秋天的雨"猜测,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是因为没有网站维护的办公经费?而有网友援引前不久该市外侨办牵涉公费出国游事件的新闻,猜测"是不是领导撤职,就没有人管网站了?"网友"没刺的仙人球"则认为,必须调查这样的网页网站挂出来欺世盗名究竟有多长时间了?

  "及时反馈、适时出手"

前述《半月谈》的署名文章认为:政府网站流于形式、社情民意渠道不畅,不仅导致政府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群众的诉求无法向上层表达。要让政府网 站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政府官员要真正树立起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关心百姓的疾苦,让政府网站真正地运转起来。而领略了某些政府网站和政府域名的光怪陆离之处 的网友,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反馈、适时出手,对类似的不作为政府网站予以监管。

《信息时报》消息

达尔文主义必须死,否则进化论无法生存

达尔文主义必须死,否则进化论无法生存

matrix 发表于 2009年2月10日 17时45分 星期二   Printer-friendly   Email story
来自新达尔文主义部门
《纽约时报》上有一篇关于进化论的文章非常有意思,Stony Brook大学的副教授Carl Safina认为:把查尔斯达尔文等价为进化论,忽视了过去150年里的发现,包括大多数科学家对进化论的理解。例如:孟德尔(Gregor Mendel)的遗传模式赋予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一个遗传学机制;DNA的发现赋予了遗传学一个机制,让我们能看到进化的世谱;发生生物学又赋予了DNA一个机制;此外还有进化在医学和疾病中扮演的角色研究等等。 但是科学家和科学作家不断强调"达尔文主义",以至于在一般人心目中留下了一个错觉,误以为进化论等同于一个人,一本书,或一个"理论"。九世纪的佛学大师临济宗(Lin Chi)有句名言"佛挡路,杀佛"。其要旨是将大师个人神圣化,其实是误解了大师所传授微言大义的本意。所以我们要杀掉"达尔文"。 达尔文主义意味着它是基于某个人指令的意识形态,就像马克思主义。相比下,没有人会讲"牛顿主义","爱因斯坦主义"。通过把达尔文变成"主义",科学家 打开了创造论思想的大门,是把达尔文个人神话。达尔文主义暗示生物科学家"信仰"达尔文的"学说"。假如真是如此的话,自1860年以来,科学家们只会拥 护达尔文,而不是挑战和测试他的理论,或加入大量新知识。

科学家重现一千年里最冷的冬季

科学家重现一千年里最冷的冬季

matrix 发表于 2009年2月10日 16时42分 星期二   Printer-friendly   Email story
来自重现昨天的大火是不可能的部门
1709年1月6日,当欧洲人从睡梦中醒来,他们发现气温骤然下降。短暂的解冻之后紧跟着的是三周的严寒期,然后气温再次直线下降,并不再上升。北至斯堪 的纳维亚半岛,南至意大利,东至捷克斯洛伐克,西至法国海岸,一切都被冰雪覆盖。海洋、湖泊和河流全被冻住,土壤也冻结了一米或更深。牲畜冻死在棚子里, 鸡冠冻结后掉落,树木爆开,行人倒在路边。这就是500年里最冷的冬季。 英国称之为大霜冻(Great Frost),法国称之为Le Grand Hiver。三个月致命的冰冻致使当年粮食欠收,整个欧洲闹起了饥荒,出现争抢粮食的骚乱。当时的气温比20世纪欧洲的平均气温低7摄氏度。作为欧盟千年项目的一部分,科学家通过综合直接测量的数据,温度指示,如树轮、冰芯和历史文件中收集的数据,重现过去一千年欧洲的气候。

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普通用户仅同时运行两个程序,因此微软给你三个

普通用户仅同时运行两个程序,因此微软给你三个

matrix 发表于 2009年2月10日 11时08分 星期二   Printer-friendly   Email story
来自浏览器进化为平台部门
微软决定,Windows 7 Starter版限制用户同时运行3个应用程序。这一政策可能迫使制造商选择更昂贵的Home Premium版,从而使得上网本的价格提高。 三个应用程序的规定包含了后台的应用程序,举例来说,如果一位用户运行了Windows Messenger和Skype,他就只能再打开一个应用程序,但杀毒软件不包括在内。微软声称他们的研究显示普通用户同时只运行两个应用程序,"我们的决定不会影响到大多数用户"。不过微软在去年的Professional Developers大会上曾提及,70%的Windows用户在任何时候都会打开八到十五个应用程序。

2009年2月9日星期一

10 Life Changing Websites and Best RSS Feeds

10 Life Changing Websites and Best RSS Feeds

10 extremely useful websites which you should never miss out. Hook them to your RSS reader and you will never be behind the race.

In my last article Are you a smart surfer? , I gave a brief about how you can save lots of time while browsing by using three simple but extremely useful websites. The basic idea behind the article was to introduce the power and seamlessapplications of RSS feeds.

Here in this article I will introduce you to 10 websites or feeds which a person should have in his/her RSS feed reader. If you don't have a free RSS feed reader or if you are new to RSS and don't know much about it, please refer to my previous article which describes how to create a free online RSS reader in minutes.

Even if you don't have a RSS reader, these websites are the one's that you should never miss out. So read through.

  1. Go2Web20

    I like this site very much because it introduces me to all those good looking and most of the times extremely useful web 2.0 sites which are becoming popular on the internet. I have subscribed to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s gives me at least 2 - 3 new sites daily which I have never heard of. This way I make sure that whenever a happening site starts to get popular in the net, I will come to know about it before my friends. Ever since I have subscribed to Web20 my friends could never surprise me telling about the features of a new happening website cauz I already know.
  2. The simple Dollar

    The site description says it all. "Personal finance advice for people struggling to escape from the many-tentacled debt monster (in other words, everyone)". That is right. It is a site in which you can find lots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how you can improve your financial situation by having more control over your income and expenditure. It also describes the day today amendments and financial offers which we come across in such detail that even a person like me with absolutely no financi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can understand it without any trouble. Trust me, this site can solve lots of your problems and may be get more from life.
  3. The Wise Bread

    This site is for the frugal in you. If you think that you don't overspend then this site can show you n +1 number of ways to save on your day today activities. It also brings the background story behind all the financial laws and tells you what is hot and what is not. I have picked up acouple of tips from this site which has helped me save a lot (both time and money). The message which this site is trying to give is "There is a catch even in the most ordinary things of life".
  4. Life Hacker

    "Don't live to geek, Geek to live". That is the motto of life hacker. This is my most favorite feed. It gives me loads and loads of tips for getting things done and suggests excellent downloads and tweaks which will save you loads of your valuable time. No matter whether you are looking for the latestiphone tweaks or just wondering how you can make your life more productive, then this is the place for you. I bet there is something for all of you in this site.
  5. Make Use Of

    Make use of is a site which provides you web applications, cool tips, reviews and other really useful tools. But there are other websites which does the same. The reason why I included this RSS feed in my reader is because of the new websites which they introduce to me. May be because they give more stress to quantity, the quality of the websites is on a bit of a lower side, but hey let us look at the bright side of things. Sometimes it introduces some really precious gems which other websites totally miss out.
  6. Webupon

    Webupon is driven by users like you and I. I like it for its simplicity of design and ease of content accessibility. I have seen some really cool articles in Webupon. It has also got a popular tag and popular article section through which a user can easily access the content they are looking for. The articles in webupon are not restricted to geeky stuff which is boring to some people. There are articles which belong to the artistic, 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category. Do try it out.
  7. Del.icio.us Hot List

    As every one might know, this is a social book marking site which means it is driven by user ratings. So, if some article makes it to the top of the del.icio.us hotlist, then it is surely worth reading. I have subscribed to the feed of del.icio.us hot list to make sure that I don't miss out the articles which hundreds of people found interesting.
  8. Health Mad

    Your daily dose of health related stuff. It is a very well maintained and very frequently updated site which will have tones and tones of health information. Right from how to lose/gain weight to the questions which people wished they could ask someone. You name it, they have it.
  9. Google NEWS (North East West South)

    About 90 % of the web surfers will have a news site which they go through daily. In my case, I have an international news feed (Google News), a local news feed and an economic news feed. The feed which a person chooses will depend on his likes or dislikes. But you should have Google news as your international news feed. The reason why I likeGoogle news is because it is more frequently updated than any other news feeds. You might also go for BBC which is also pretty decent.
  10. Blogs

    Alright, here I am not referring to any particular link. But most people will come across a Blog once in a life time which he/she feels very attracted to. He will feel that the author and is of the same frequency or wave length (or whatever you call it) as him. I have seen many Blogs which have lots of real life experience which became useful for me when I came across the same situation as the author did. It is up to you to pick up these little gems and subscribe to the feed so that even if you forget the website later, you will get the fresh article whenever the author posts a new one. Haven't come across any such yet? Hit the link and start browsing through the blogs. You never know when you will get lucky.

That is it. I know there are lots of experienced web surfers out there who might have already discovered amazing websites and feeds. Please share it with us so that every one can benefit. Comments are most welcome.

2009年2月8日星期日

研究人员发现披着狗皮的狼

研究人员发现披着狗皮的狼

matrix 发表于 2009年2月08日 08时20分 星期日   Printer-friendly   Email story
来自披羊皮部门
今日的狗是古狼的后裔,然而今日的一些狼其实也有古代狗的遗传。灰狼因它的皮毛色而得名,但在北美它们中有许多是深色或黑色而非灰色。产生深色皮毛的突变基因来自狗,后通过交配扩散到狼身上。深色皮毛的狼独存在于北美洲,在森林地区最常见,占到了总数的62%;相比下在开放冻土地带只有7%。 研究人员对多种个体的狼、土狼和犬的相关基因以及某些该基因的比邻DNA的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提示,基因变异最先发生在犬只中,后来才通过杂交扩散到狼和土狼的基因中。研究人员注意到,冻原的可供栖息的地方正在不断地减少,因此,在基因中介入驯化动物的一个基因(通常被认为具有负面的影响)可能在本例中对狼群的环境适应和生存具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