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8日星期四
“幽灵鱼”眼睛中有反射镜
卫星数据显示奥运会污染控制效果
卫星数据显示奥运会污染控制效果
美国军方公布朝鲜战争视频照片
美国军方公布朝鲜战争视频照片
2009年1月7日星期三
杨耕身:过多厌世者是社会的灾难
杨耕身:过多厌世者是社会的灾难 DWNEWS.COM-- 2009年1月5日19:30:13(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
来源:云南信息报 《云南信息报》近日报道,发生于昆明的“12·24”咖啡吧爆炸案的死者李彦,正是造成两位平民死亡的“7·21”昆明公交车爆炸案制造者。 昆明警方调查发现,李彦的心理状态很灰暗。他从小父母离异,初中时辍学,一直在社会上游荡,后又因犯罪而入狱。如同他临死前说的,他心里充满“仇恨”。 一 个点燃了仇恨的人,不仅炸死了两位无辜的平民,也炸死了自己。不由得想起发生在去年11月5日的珠海司机在中学门前驾车故意撞人案;宁夏农民工王斌余因讨 要工钱无望,连杀4人;湖南衡阳残疾人罗贤汉因不满自己的载客三轮车多次被扣而火烧副区长。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是生存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因贫穷而至绝望, 因厌世而满怀仇恨,终至罪恶爆发。 过多的厌世者对社会来说是一场又一场灾难。我们以最沉痛的方式来谴责这些罪恶的行为,却不得不同时从社会的角度反思其因果。若说是厌世作案,那么为什么他们都无一例外是来自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若说是仇恨郁结,那么我们社会有没有一个供他们纾解情绪的出口?社会中这样的人又有多少?无论如何,一个有太多心理充斥“仇恨”与“厌世”者的社会,是难言健康的。当来自刑罚的威慑对他们毫无作用即刑罚失灵之时,我们需要检讨的是如何建立法治之外更深层的社会治理模式。 对 同类案件,日韩等国家已给它另外一个命名,即“无差别杀人”。去年10月20日,韩国人郑某在旅馆房内浇汽油纵火,并持凶器攻击其他入住客人,致6人死 亡。《朝鲜日报》为此发表社论指出,经济低迷会使人与人之间失去纽带感,使失意的人陷入极端的孤立当中。认为自己被社会抛弃的人,就有可能自暴自弃,寻求 破坏性的逃离出口。而在去年6月,日本东京秋叶原同样发生一起驾车撞人事件,25岁的年轻人驾车冲撞行人,并持刀行刺,致7人死亡。日本人普遍认为,秋叶 原杀人事件是社会两极分化的病根和弊端所致。毫无疑问,不论是一个韩国人,日本人,或中国人,不论是驾车还是持刀,他们的出现都令人不寒而栗,他们走过之 处无不鲜血流淌。 学者孙立平几年前曾说,“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一个空前繁荣的大时代语境中,那些被抛弃的人群,以及他们濒临绝望的心灵,已变得这样不可回避。愈来愈多的无差别杀人案,正表现出一种向全社会“索债”的行为,其真正可怕之处,在于谁也不知道谁是潜在的凶手,在什么时候行凶,谋杀的对象是谁。我们也许真的没有足够的办法,来杜绝无差别杀人案件的发生,但至少我们必须追问,到底是什么在加剧着一个底层者的不公平印象?我们社会是否有一种力量,能抚慰那一颗颗绝望而不幸的心灵?对于弱势人群的生存,我们是否有过真正的关注?这仍是一种对于“社会公平”的呼唤。 公平不是一视同仁。社会公平的要义在于,是否优先保障那些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群。 |
城市如何伤害你的大脑
城市如何伤害你的大脑
上海曝光21年来UFO影像 4起无法解释
上海曝光21年来UFO影像 4起无法解释
(中国)东方网 (2008-12-11)
提到UFO,不少人会联想起头脑硕大而四肢瘦小的外星人,人类目前无法确认它们的存在,于是尝试通过各种方法记录它们并逐渐建立档案。日前,一份关于上海20多年来监测到的UFO影像资料被曝光,UFO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
UFO到底是什么?外星人究竟存在吗?记者了解到,本市有明确记录的UFO是从1987年开始的,其中绝大多数的UFO其实都是人们误认或是大自然的现象,目前无法用科学去解释的UFO事件仅4起。不过,恰恰是因为极少数无法解释现象的存在,令人浮想联翩。
上海首个记录:1987.8.27
桔红色、圆形、高空、顺时针旋转……1987年8月27日傍晚,上海出现著名的“八·二七UFO事件”,一些本来并不特别的关键词被放在了一起,引起众人关注。
日前,关于该事件的一个视频出现,将那个UFO面目再度曝光。
记者发现,录像里所谓的U-FO就是一个圆点,身后拖着两条长长的桔红色尾巴,像一颗彗星从天边滑过。虽然该UFO前后出现时间仅10分钟左右,且没有更清晰的图像让人进一步看清它的样子,但由于谁也说不清它的真实身份,于是这一事件至今是谜。
事发当时目击者的记忆里始终驻留着那一刻。“样子像流星,但仔细看它的亮度、颜色以及飞行轨迹又确定不是,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上海市气象局预报服务部负责人陈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切仍历历在目。
20年前的那个晚上7点52分,按惯例是她巡视徐家汇气象观测站地面工作仪器的时候,当时她由北往南走到观测场,习惯性地抬头观察云的 形状时却与UFO意外邂逅:“突然眼前一亮,西南方向偏暗的天空中竟有一个圆点,始终呈螺旋形旋转,身后还有桔红色的大尾巴,从一个亮点变大到一个盘子那 么大,之后再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事后,陈锋意识到这一定不是普通的飞行物,遂向局里汇报。无独有偶,在同一时刻,无数市民以及地震局等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也看到了这一现象,纷纷致电气象局。最后,所有人一致确认:UFO到上海了。
95%的UFO是人为误解
昨天下午,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副主任楼锦洪向记者透露,虽然在本市出现的所有号称不明飞行物中,有95%都是人们的误解。比如最 近家住上海、南京、成都等不同城市的市民分别发现,西南天空方向频频发现UFO,热心的市民还向天文台、气象局等部门反映。可事后发现,这只是人们熟悉的 金星和木星。
“每年的11月份,金星在日没时在西南方天空出现,亮度约4.1等。木星在日落时也位于西南方天空,亮度约2.1等,但在20时20 分左右即落下,观测时间也越来越短。由于现在的金星和木星,是天空中排名最亮行星和排名第二的星体,乍一看,还确实有可能被当作什么神秘的UFO出现了。 ”该中心目击调查部副部长章云华分析道。
“4大经典”至今无法解释
但仍有5%值得注意。上海目前出现过4大经典UFO事件,除了1987年那次之外,另外还有1990年10月31日17:00至 17:15,本市西郊、北郊出现“U”字形和“鱼”或“梭子”形UFO;1991年3月18日18:03至18:28,以上海市西部地区为中心,附近郊县 和江苏部分地区出现“鱼”或“梭子”形UFO;1999年12月9日16:30至17:05,在上海市西部天空中出现的UFO。目前,这4起事件至今科学 无法解释。
细究之下,本市所遇的UFO大多出现在傍晚前后,尤其是17时到20时之间最多见。不过,这些不明物体出现时间一般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最长不超过半小时,这让人们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启用更精密的仪器对其观测。有人把UFO的出现归因于人的幻觉、陨石或其他客观原因。
以“八·二七事件”主角为例,“它的下降速度比流星慢,而比飞机快。此后又是急剧地爬升,速度是飞机上升速度的几倍。如果用动力学的基 本原理是不能解释清楚的。”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主任吴嘉禄表示,当时人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专家判断可能是场误解。因为在当天,日本曾发射了一颗H- 1火箭,而所谓的不明飞行物,应该是火箭升空期间放出的燃料。
但这一说法很快遭到质疑,驻沪空军某部一飞行员当时恰遇该事件发生,他表示,该不明飞行物体是一种有动力的飞行体,具有加速度;上海 航天局总工程师刘宗映则表示,固体火箭发动机一旦点火,就一次很快烧完,不会有残余火药释放出来,更不会在大气中燃烧;而吴嘉禄也在仔细研究了该UFO的 运动轨迹和目击时间后表示,两者出现的时间并不吻合。
UFO研究将会催生新科技
记者了解到,人们明确记录UFO的时间并不长,但此前,以个人记录、书画、日记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的UFO事件早就出现。如我国最早真 实的UFO记录图出自清代画家吴有如之手,在那幅名为《金陵赤焰腾空图》中,石桥上人头攒动,而他们的视线都集中在天上出现的一团“火球”身上。
那么,研究UFO这个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的现象,究竟具有什么意义?业内不少专家的观点是,它将有助于推动人类科技的发展,并有可能推进人类的文明。
“以外星人的运载工具飞碟为例,它的异常特征将引导人们探索新的科学原理,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田道钧在他的一篇 论文中提到,通过对大量目击资料的分析归纳,飞碟在低空飞过或者着陆时,常会在其附近发现放射性现象,如使动植物灼伤;泥土不吸水;种子不发芽;母牛不产 奶;或者使人恶心、呼吸困难、失眠、暂时失去知觉、中枢神经瘫痪或定身等现象,使人无法靠近。假设这些事实存在,人们加以研究利用的话,就能促进国防科技 高度现代化。
与此同时,飞碟能跨越星球之间的界限,如果人们能引以为用,未来甚至可能与外星人进行交往,建立与外星文明的联系,促进星际科技交流。
“颇为遗憾的是,对于飞碟和外星人,国际上也没有确切的、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吴嘉禄表示,但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UFO和地外文明的探索研究必将对科学、社会、人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来源:新闻晨报
2009年1月5日星期一
张东阳:春运不再难非要等到2012年吗
DWNEWS.COM-- 2009年1月3日22:0:18(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东阳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今天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表示,到2012年,我国铁路将发生历史性变化,“届时发达完善铁路网将初具规模,铁路‘瓶颈’制约状况将基本消除,‘一车难求、一票难求’的现象将基本消除。(《中国青年报》1月1日)
近 些年来,随着打工族的不断增多,春运期间“一车难求、一票难求”的局面每每令无数客居他乡的人感到无尽的酸楚。去年有媒体报道,因为要回家过年,竟然还出 现了农民工因乘车回家而出现“梦断回乡路”、客死他乡的极端事件。尽管今年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因故停产或裁员而使得一部分农民工提 前返乡,但在打工流、学生流等都要返乡过春节的特殊时段里,可以想像,春运期间“一车难求、一票难求”的现象并不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在 这样的时候,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相关会议上表态,称到2012年时全国铁路将会发生历史性变化,铁路“瓶颈”制约状况将基本消除,“一车难求、一票难求” 的现象将基本消除的消息,也算得上一个好消息。诚然,对这一承诺,铁道部确实是有“底气”的:到2012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复线率和 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区际干线网基本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及其他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铁路系统基本建成,实现公交化运输,此外还将建成 800多个铁路新客站,一大批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将投入运营。而且,届时,铁路技术装备也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等等,从技术上来说,确实可以有效保障铁路运 输的快捷通畅。
然而,我们注意到,对于这一状况的改善,并不全是铁道部的功劳,而是国家 巨额投资甚至是一个个纳税人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的。刘志军就此也表示,要实现以上的理想化境地,全国铁路“2009年计划完成基建投资6000亿 元,2010年至2012年平均每年将完成基建投资6000亿元以上,铁路建设项目遍及31个省(区、市)。”铁道路对此“雄心勃勃”地表态,显然有抹杀 纳税人的功劳之嫌。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那就是,对于春运“一票难求”这一令人难以忍 受的状况的改善,铁道路不是着眼于眼前,而是把它一直推到了三四年之后,很容易想象,在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三四年之后,其他的交通方式,比如航 空和公路,同样都会有飞速的发展的。到时,即使是铁路方面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航空和公路也会使得春运的状况得到有效改观的。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对于近年来春运一票难求的状况,并非全是交通“瓶颈”的硬件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黄牛党”的盛行,而“黄牛党”之所以屡打不绝,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弄到数十张、百张千张的车票,也与铁路员工“内鬼”有密切关系。
这 一点,铁道部也是非常清楚的。比如,去年春运期间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就介绍说,铁道部将继续加大力度防止内部职工和票贩子勾结,加大对售票的监控检查 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违法违章售票行为。对于以票谋私的人员,铁道部将严厉查处,并且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而对于能够有效防止黄牛炒票的火车票实名 制,公众对此的呼声一直非常强烈,但铁道部却一年又一年坚持表示,“火车票实名制不可行”。 更可笑的是,就在去年王勇平明确表示火车票实名制“不可行”的时候,浙江省总工会与上海铁路局及有关部门协商实行的火车票实名制制度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 再一次扩大了列车趟次并最终成功实施!“不可行”的背后,难道不是铁道部“懒政”,或者说是怕加大成本之下的“不想行”?
铁 道部这样的霸道作风和服务理念,就是真的到了2012年“发达完善铁路网将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时候,春运问题也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人为原因 ”而同样变得“不容易”的!因此,尽力保障春运不再难,铁道路能不能在当前就狠下功夫,在当前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上,真正把乘客们当上帝,从而尽可 能保障每一个乘客都能享受到铁路部的热心服务,都能够安全、便捷、愉快地回家?
中国独立电影 墙里栽花墙外香?
中国独立电影 墙里栽花墙外香?
(2009-01-04)
● 张晓中
提起中国当代导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张艺谋。进入21世纪,新一代中国电影导演开始在国内外崭露头角,尤其是独立导演以独特的视角,通过镜头,将当今中国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呈现给观众。
虽然当代导演至今还没突破“国内拍片,国外获奖,国内禁映”的俗套,市场受商业影片垄断,独立制作小片没有生存空间,发行渠道还不畅通等因素制约,但导演们在有限的空间探索和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他们也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在世界舞台展示才华。
沙坪坝是重庆著名的文教区,高校云集,人才济济。去年11月底一个周末,在沙坪坝电影院,一群来自中国各地的独立电影导演携带影片与电影爱好者分享。
虽然电影节开幕式在早上9点举行,但是,近百个座位的放映厅却座无虚席。电影爱好者从重庆各个角落赶到影院,参加这次难得的电影盛筵。
第二届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的主题是“造影青春”。参加影展的70多部影片全部出自年轻一代导演之手。他们大多数20多岁,来自不同大学影视传播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年轻教师。
该影展在区域范围、题材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放映的影片题材趋向多元化,除了纪录片外,也增加了剧情长片,总放映时间达700分钟,比前年翻了一番。
影展评委会主席郑正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随着小型摄影器材的普及,更多人加入电影制作,产生一定的群众基础。
当下中国年轻导演一般从纪录片起步,这次影展却没放映纪录片长片,只有短片。也是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播学院讲师的郑正解释,报名的影片中不乏纪录长片,因为涉及的主题过于偏激和敏感,并没公开放映。
选片时候自我审查
他不否认,作为主办当局,在选片时,他们是有自我约束的。“我们在选片的时候也在自我审查,知道有一些东西不能去碰。我们希望这个活动一年一年的做下去,不希望为了一个片子,整个(影展)就不要做了。”
另外一名评委、国际获奖独立导演应亮表示:“中国最好的独立电影是纪录长片,由于放映场所受到莫名的管制,容纳纪录长片的企图只得作罢。这对观众是很大的损失,所幸这次有四部记录短片在列。”
但这不等于所选的影片就不触及社会的敏感话题和现象。影展开幕式放映的第一部影片《血蝉》,讲述在中国经常可以看到的、有组织性的儿童乞讨主题。影片全 部由群众演员主演,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生彭韬。影片虽然在中国无法公映,但却在国外获得超过10个不同影展的大奖。
彭韬在北京接受本报电访时说,《血蝉》拍摄过程相当艰辛。“首先是资金困难,其次是没有官方的拍摄许可证,拍摄时比较麻烦。如果申请许可证,我们的题材一般都无法通过。”
彭韬的现状就是当前中国独立导演生活现状的一个缩影。《血蝉》因为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彭韬在国际独立导演圈里也有了一定的名气,这为他申请外国独立电影拍摄基金提供了条件。
他去年就获得荷兰鹿特丹电影节的拍摄基金,让他拍摄了一部新的独立电影《流离》,描述一对县城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已经毕业几年的彭韬一直在拍摄独立电影,询及获奖后是否有人出钱让他拍商业电影时,他说有,但不多。“不过,眼下我还是想做自己喜欢的独立电影。”
他透露,新加坡电影节已经看上了他的《血蝉》并已经拿走片子。“我会参加新加坡电影节的评选,希望能获奖。”
影展放映的另一部剧情长片《街口》,同样触及了中国社会的敏感题材。它讲述高中生在学校组建并加入帮派壮大自己,而他们的父母正遭受着由于城市规划及工 作改变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影片导演同样是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王磊。独立导演应亮认为,“她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女导演之一”。该影片获得多项外国电影奖项。
非出身导演专业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次影展放映的电影,其导演几乎没有一个来自导演专业,而是来自文学、摄影、设计、新闻等专业。例如彭韬和王晶都来自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巧合的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最有名的几个,如张艺谋、顾长卫都是摄影专业毕业生,而第六代导演的代表姜文则出身表演专业。
无怪乎,郑正感叹:“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无论是反映有组织的儿童乞讨、青少年帮派,还是反映中国基督教徒日常生活的《举自尘土》(导演甘小二),电影节放映的影片几乎都是主流社会忽视或不想触及的题材。
郑正认为,这些影片反映中国独立电影的现实。“这些影片显示出他们(独立电影导演)制片和拍摄的困难。他们的想法和中国现实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他不同意独立电影导演都是利用边缘题材取胜的说法。他说:“我觉得中国的现实需要这样的叙述,这样的叙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些在主流电影里是看不到 的。所以不要嫌它多,嫌它沉重。不要说到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就觉得很沉重。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误会,这些导演都有急于表达的欲望,而中国现实又给他们提供 了丰富的土壤去表达。”
“哪一天我们对这样的题材不奇怪了,觉得无所谓了,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那才真正做到题材的广泛、多元,到时候大家对这样说话的方式会习以为常。现在我们离这种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
“其实《血蝉》讲的故事,在每个城市都在发生,只是我们的主流媒体视而不见,就算看见了,也不说、不评述它。”
在比较中国独立电影导演与第五代导演时,郑正认为,他们之间区别很明显。“由于他们所受的电影教育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价值观也不一样,对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而且这也是随着中国不断的开放、改革、不断与世界对话,形成这样一个局面。”
中国当代电影导演至今没有突破“国内拍片,国外获奖,国内禁映”的俗套。出现这种状况,郑正认为是中国电影体制造成的。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完全受商业影片垄断,独立制作的小片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他说:“我们没有形成一个有比例、有层次、多元化的选择体制。如果有了这个体制,我相信80%的人会选择看商业电影,10%会选择看所谓的小众电影,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的。”
山城电影曾经辉煌
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山城重庆曾经辉煌。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汇集了一大批中国顶尖的电影导演及演员。他们上演抗日话剧,拍摄电影,使当时的重庆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
近年来,重庆再次成为中国影视拍摄的热点。张艺谋的《英雄》、创造中国小制作票房纪录的《疯狂的石头》等等一大批影视作品选择重庆作为拍摄地点,让亿万观众在观赏电影的同时,也欣赏了山城独特的景色。
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更令人瞩目的是,一批重庆独立电影导演在中国和国际影坛上崭露头角。毕业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的陈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电影学硕士,现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也是活跃的独立电影导演。
陈富与重庆卫视编导沈世平联合编导的环保影片《大漠绿洲》,获得2008年世界银行全球短纪录片大赛的“气候变化最具社会影响力奖”,影片将由世界银行作全球巡回放映,他们也有可能受邀到华盛顿领奖。
陈富接受本报采访时还透露一个小秘密,他说:“《大漠沙洲》原本是为参加今年新加坡电影节拍摄的。如今获奖,让我更有信心参加今年的新加坡电影节。”
从甘肃沙漠拍摄回来的陈富,非常期待有机会参加新加坡电影节。“那是年轻导演崭露头角,进入世界影坛的一个好平台。”他表示,《大漠沙洲》的后期制作即将展开,计划将影片传到新加坡电影节组委会。
《大漠绿洲》拍摄地在甘肃的民勤绿洲,是中国西北沙漠的天然屏障,不过这个绿洲正在逐渐消失中。在民勤北部的辉煌村,因为沙漠来袭的生态灾难,200多名 村民不得不离开故土,迁徙他乡。如今,旧的村子里只剩下两个80多岁“死活不离故土”的年迈老人……此片记录的正是这样一个沙漠边缘的人们与环境顽强斗争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