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星期一

中国独立电影 墙里栽花墙外香?

中国独立电影 墙里栽花墙外香?

(2009-01-04)

● 张晓中

  提起中国当代导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张艺谋。进入21世纪,新一代中国电影导演开始在国内外崭露头角,尤其是独立导演以独特的视角,通过镜头,将当今中国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呈现给观众。

  虽然当代导演至今还没突破“国内拍片,国外获奖,国内禁映”的俗套,市场受商业影片垄断,独立制作小片没有生存空间,发行渠道还不畅通等因素制约,但导演们在有限的空间探索和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他们也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在世界舞台展示才华。

  沙坪坝是重庆著名的文教区,高校云集,人才济济。去年11月底一个周末,在沙坪坝电影院,一群来自中国各地的独立电影导演携带影片与电影爱好者分享。

  虽然电影节开幕式在早上9点举行,但是,近百个座位的放映厅却座无虚席。电影爱好者从重庆各个角落赶到影院,参加这次难得的电影盛筵。

  第二届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的主题是“造影青春”。参加影展的70多部影片全部出自年轻一代导演之手。他们大多数20多岁,来自不同大学影视传播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年轻教师。

  该影展在区域范围、题材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放映的影片题材趋向多元化,除了纪录片外,也增加了剧情长片,总放映时间达700分钟,比前年翻了一番。

  影展评委会主席郑正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随着小型摄影器材的普及,更多人加入电影制作,产生一定的群众基础。

  当下中国年轻导演一般从纪录片起步,这次影展却没放映纪录片长片,只有短片。也是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播学院讲师的郑正解释,报名的影片中不乏纪录长片,因为涉及的主题过于偏激和敏感,并没公开放映。

选片时候自我审查

他不否认,作为主办当局,在选片时,他们是有自我约束的。“我们在选片的时候也在自我审查,知道有一些东西不能去碰。我们希望这个活动一年一年的做下去,不希望为了一个片子,整个(影展)就不要做了。”

  另外一名评委、国际获奖独立导演应亮表示:“中国最好的独立电影是纪录长片,由于放映场所受到莫名的管制,容纳纪录长片的企图只得作罢。这对观众是很大的损失,所幸这次有四部记录短片在列。”

   但这不等于所选的影片就不触及社会的敏感话题和现象。影展开幕式放映的第一部影片《血蝉》,讲述在中国经常可以看到的、有组织性的儿童乞讨主题。影片全 部由群众演员主演,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生彭韬。影片虽然在中国无法公映,但却在国外获得超过10个不同影展的大奖。

  彭韬在北京接受本报电访时说,《血蝉》拍摄过程相当艰辛。“首先是资金困难,其次是没有官方的拍摄许可证,拍摄时比较麻烦。如果申请许可证,我们的题材一般都无法通过。”

  彭韬的现状就是当前中国独立导演生活现状的一个缩影。《血蝉》因为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彭韬在国际独立导演圈里也有了一定的名气,这为他申请外国独立电影拍摄基金提供了条件。

  他去年就获得荷兰鹿特丹电影节的拍摄基金,让他拍摄了一部新的独立电影《流离》,描述一对县城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已经毕业几年的彭韬一直在拍摄独立电影,询及获奖后是否有人出钱让他拍商业电影时,他说有,但不多。“不过,眼下我还是想做自己喜欢的独立电影。”

  他透露,新加坡电影节已经看上了他的《血蝉》并已经拿走片子。“我会参加新加坡电影节的评选,希望能获奖。”

   影展放映的另一部剧情长片《街口》,同样触及了中国社会的敏感题材。它讲述高中生在学校组建并加入帮派壮大自己,而他们的父母正遭受着由于城市规划及工 作改变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影片导演同样是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王磊。独立导演应亮认为,“她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女导演之一”。该影片获得多项外国电影奖项。

非出身导演专业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次影展放映的电影,其导演几乎没有一个来自导演专业,而是来自文学、摄影、设计、新闻等专业。例如彭韬和王晶都来自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巧合的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最有名的几个,如张艺谋、顾长卫都是摄影专业毕业生,而第六代导演的代表姜文则出身表演专业。

  无怪乎,郑正感叹:“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无论是反映有组织的儿童乞讨、青少年帮派,还是反映中国基督教徒日常生活的《举自尘土》(导演甘小二),电影节放映的影片几乎都是主流社会忽视或不想触及的题材。

  郑正认为,这些影片反映中国独立电影的现实。“这些影片显示出他们(独立电影导演)制片和拍摄的困难。他们的想法和中国现实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他不同意独立电影导演都是利用边缘题材取胜的说法。他说:“我觉得中国的现实需要这样的叙述,这样的叙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些在主流电影里是看不到 的。所以不要嫌它多,嫌它沉重。不要说到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就觉得很沉重。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误会,这些导演都有急于表达的欲望,而中国现实又给他们提供 了丰富的土壤去表达。”

  “哪一天我们对这样的题材不奇怪了,觉得无所谓了,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那才真正做到题材的广泛、多元,到时候大家对这样说话的方式会习以为常。现在我们离这种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

  “其实《血蝉》讲的故事,在每个城市都在发生,只是我们的主流媒体视而不见,就算看见了,也不说、不评述它。”

  在比较中国独立电影导演与第五代导演时,郑正认为,他们之间区别很明显。“由于他们所受的电影教育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价值观也不一样,对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而且这也是随着中国不断的开放、改革、不断与世界对话,形成这样一个局面。”

  中国当代电影导演至今没有突破“国内拍片,国外获奖,国内禁映”的俗套。出现这种状况,郑正认为是中国电影体制造成的。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完全受商业影片垄断,独立制作的小片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他说:“我们没有形成一个有比例、有层次、多元化的选择体制。如果有了这个体制,我相信80%的人会选择看商业电影,10%会选择看所谓的小众电影,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的。”

山城电影曾经辉煌

  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山城重庆曾经辉煌。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汇集了一大批中国顶尖的电影导演及演员。他们上演抗日话剧,拍摄电影,使当时的重庆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

  近年来,重庆再次成为中国影视拍摄的热点。张艺谋的《英雄》、创造中国小制作票房纪录的《疯狂的石头》等等一大批影视作品选择重庆作为拍摄地点,让亿万观众在观赏电影的同时,也欣赏了山城独特的景色。

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更令人瞩目的是,一批重庆独立电影导演在中国和国际影坛上崭露头角。毕业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的陈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电影学硕士,现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也是活跃的独立电影导演。

  陈富与重庆卫视编导沈世平联合编导的环保影片《大漠绿洲》,获得2008年世界银行全球短纪录片大赛的“气候变化最具社会影响力奖”,影片将由世界银行作全球巡回放映,他们也有可能受邀到华盛顿领奖。

  陈富接受本报采访时还透露一个小秘密,他说:“《大漠沙洲》原本是为参加今年新加坡电影节拍摄的。如今获奖,让我更有信心参加今年的新加坡电影节。”

  从甘肃沙漠拍摄回来的陈富,非常期待有机会参加新加坡电影节。“那是年轻导演崭露头角,进入世界影坛的一个好平台。”他表示,《大漠沙洲》的后期制作即将展开,计划将影片传到新加坡电影节组委会。

《大漠绿洲》拍摄地在甘肃的民勤绿洲,是中国西北沙漠的天然屏障,不过这个绿洲正在逐渐消失中。在民勤北部的辉煌村,因为沙漠来袭的生态灾难,200多名 村民不得不离开故土,迁徙他乡。如今,旧的村子里只剩下两个80多岁“死活不离故土”的年迈老人……此片记录的正是这样一个沙漠边缘的人们与环境顽强斗争 的故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