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星期二

古代病毒改变人类大脑

古代病毒改变人类大脑

科学
WinterIsComing (31822)发表于 2015年01月13日 12时12分 星期二      
来自秘密部门
根据发表在《Cell Reports》的一篇研究报告,有数百万年历史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在人类大脑基本功能的演化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约占人类DNA的5%,但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因此被视为是垃圾DNA。瑞典Lund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逆转录病毒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神经干细胞会使用特定的分子机制去控制逆转录病毒的激活过程。它对于大脑构建出复杂神经网络可能至关重要。

2015年1月12日星期一

穆岸:李嘉诚撤资背后的北京高层政治新版图

穆岸:李嘉诚撤资背后的北京高层政治新版图

 2014-03-27 03:36:04

据悉在近期内,北京高层决定将横跨多个重要领域的中信集团,以境外子公司中信泰富增发和配售新股合共约3,000亿港元收购母公司所有资产,同时将总部迁册香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将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香港公司。对比李嘉诚毫无保留地撤资香港行为,这个行动无疑是中共在对外表示,北京对香港的绝对支持与决不放弃。

其实,从去年开始,华人首富李嘉诚就开始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出售资产,大举进军欧洲市场,给外界舆论带来了许多惊讶和猜测。一时间,李嘉诚又回到了从'"超人'到'万恶资本家'"的舆论大审判中。2013年11月28日,在这个感恩节的特殊日子,《南方都市报》对这位饱受争议的商业巨鳄进行专访,并以震撼性的五版内容面世。这也成为李嘉诚针对舆论批判的第一个反击。

采访中,李嘉诚明确表示:"冤枉我的,我不喜欢,就像这个'撤资',人家说了这么多个月,你看,今天是我的一个反击!"。言语中可见,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魄力十足。的确,从广东潮州逃难到香港,白手起家创下值约1万亿港元的商业王国。作为一代"香港梦"的代表,李嘉诚曾是万人敬仰的偶像,但仔细分析李嘉诚这部《传奇》的"励志剧",背后却布满了"成功经济学"的玄机。

李嘉诚在中国内地的发达其实离不开高层政治博弈。在政治经济学里,政治和商业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服务于商业,商业衬托政治。政治的决断影响着到商业的兴旺与衰退,而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人,甚至可以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影响官场大局。因此,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盘根错节让企业无法摆脱政治漩涡,而商业领袖的锒铛入狱的背后常常是官员的落马。李嘉诚作为如此世界级华人巨商,自然也难以逃脱这个逻辑。

拒绝政治还是利用政治

据悉,曾强调"多做事、不问政治"的李嘉诚,虽然多次谢绝担任中共政协以及人大代表的职务,但曾被李嘉诚公开表示为"接班人"的长子李泽钜,却曾担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可见,李嘉诚并未真正拒绝政治。

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中国大陆发生"六四事件",于当时外资企业大举撤资的时候,李嘉诚反而大举进军中国大陆市场,成为香港在中国大陆的最大投资者。两年后,李嘉诚便夺得了香港本地另外一个商业电台广播牌照,并命名"新城电台"。这期间,李嘉诚最大的"得意杰作"便是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10万平方米,坐落于东长安街1号之绝佳位置,被誉为北京"城中之城",目前亚洲最大的商业建筑群之一的"东方广场",这个杰作就是李嘉诚"不拒绝"政治的产物。

当年,规划组建东方广场,用了半年时间,迁走了长安街上20余个国家部级单位、40余个市级单位、100余个区级单位、1800余户居民。之后的5年,处于最敏感地段的东方广场,又历经了陈希同、王宝森的贪污受贿案。要平安度过这些风波,若没有良好的政治关系是完全不可能的。就是这样一个风险要地,李嘉诚却仅用了五分钟便决定投资"东方广场",可想,李的政治后台并非一般的大人物。

早有海外媒体爆料称,李嘉诚曾经自称和曾任中共国家主席江泽民是亲密的战友。这样的消息虽然无从证实,但是拥有了亚洲最大的商业建筑群,李嘉诚也慢慢开始组建自己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后来成型的"长江基建",目前在中国的能源建设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份量。

政治变动,商业更迭

在江泽民主政时期,李嘉诚家族在中国大陆的生意一直也蒸蒸日上。江泽民卸任后,胡锦涛接任中共领导人,李家在大陆的商业并未受到影响,李嘉诚本人在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还得到了胡的接见,李家的生意还算畅通无阻。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后,由中共元老习仲勋之子习近平担任中共第五代领导人。2013年7月底,也就是习近平任职刚过半年之际,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李嘉诚开始出售香港零售业翘楚——和记黄埔旗下的百佳超市,李嘉诚"撤资"舆论也就此展开。8月,李嘉诚以30.3亿港元抛售西城都荟予离岸公司GCREFAcquisitions22Limited,而这已是两个月中,李嘉诚第三次抛售内地项目。另外有资料显示,李嘉诚已经半年未在内地再拿新地。

与此同时,还有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2012年,和黄就已经开始大举在欧洲进行逆市收购,去年8月李嘉诚更明确表示看好欧洲的投资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资产质量高,收购可令"长和系"的股价、盈利和派息很快增长。总体来看,在习近平上任这一年的时间里,李嘉诚旗下的集团公司,出售了上海、广州超过百亿元的商业物业,以及香港部分资产,再加上百佳超市项目的转让,"长和系"要从中国内地及香港撤资的轮廓已愈发清晰。

"李家的城"与"中共的天下"

从古自今,可以说中国商人和政治的关系最为微妙,从李嘉诚的发迹到现在的"撤资"风云来看,中国高层的更替便是不容小觑的背景。

2013年1月,据称是一位香港小学生写的作文《李家的城》疯传网络。在这篇作文里,小学生历数了屈臣氏、百佳、7-11、惠康等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李氏家族产业,"感叹"说:"看着一间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欣赐。其实反观内地,在李嘉诚以"东方广场"为内陆投资之后,中国房地产业也以一种不抗压倒的趋势带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就经济呈现欣欣向荣之景的同时,中国内地的"贫富差距"却不断拉大,譬如拥有几十套房的"房嫂"、"房叔"和大多数买不起房的民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这种土地资源分配的不公,就此引发的官僚腐败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也在不断逼迫政府的改革。

其实,"李家的城"也遇到了这种危机。去年三月,青面獠牙"吸血鬼"模样的李嘉诚头像便出现在"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罢工事件"的现场。工人们在位于中环的长实总部门前拉起横幅:"全球华人首富,剥削工人致富";"养起李,养不起家"。而李嘉诚也从"超人"变成了造成社会贫富差距的"万恶资本家"。

对于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香港人来说,他们可以也选择了这种直接面对冲突的方式进行反抗。但是中国内陆的民众更多的是一种寄望。一直以来,以习近平为中心的中共第五代领导层,被外界赋予极大改革的厚望。从习近平上台"南巡"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高层领导者曾多次表达改革的决心。但是对于社会不公问题,在中共政治"政左经右"的作风下,经济领域的改革则更显危机重重。更何况,在中国地产泡沫越来越严重的局势下,自然也会是强势的改革者眼中的"沙粒",从某种角度上说,"李家的城"也算是"沙粒"中的一部分。

如今,李嘉诚旗下的资产大半已入股欧洲,李家在香港的影响也将会随着这种趋势成为历史。但是,随着大陆中信集团的注资和投入,也将会给香港带来新的经济力量。

香江之上,货轮、游船来往其间,不舍昼夜;同时,北京也在车水马龙中日月流转。

石油大战的第一个阵亡者已经出现

石油大战的第一个阵亡者已经出现

 2015-01-11 19:50:22

国际油价下跌正在拖垮美国页岩油产业,石油大战的第一个阵亡者已经出现。就在上周日(1月2日),华尔街日报称,美国首家页岩油开采企业提交破产申请。WBH能源,这家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私营公司称,目前债务总额在1,000万-5,000万美元之间,贷款人拒绝再给贷款。


北美页岩油收不抵债

据BWCHINESE中文网近日报道,近年来的美国石油繁荣期,美国的油气公司借起钱来"胆儿肥"。仅2010年以来,他们的贷款总额暴涨了55%,至2,000亿美元。根据标普Capital IQ的数据,2010年,美国以油气生产为主业的公司混合债务总额为1,280亿美元。到去年第四季度,这些公司债务已经高达1,990亿美元。这些公司中不包括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在债务大增55%的同时,2014年9月以来的营收增速只有36%。

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即使油价跌破50美元、从去年6月算起已腰斩55%的情况下,美国的产油企业依然不眠不休地推进石油生产。但收入增长完全跟不上借款的突飞猛涨,石油企业的压力陡增。

分析人士认为,油价在60-100美元每桶时,北美页岩油产业才能平衡其累积的高额债务。这些负债累累的公司由于担心破产,可能会被迫出售石油,甚至不惜赔本。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在新近报告中写道:"基于储量,在美国以非传统方式采油的平均盈亏平衡点是每桶76-77美元。在企业层面,这种平衡价位可能更高,这也意味着,如果油价持续在目前水平,(能源企业)就要减少支出。"

沙特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上月不但未减产,还主动下调售价,打响了价格战。分析人士对近来OPEC打响"价格战"的真实目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沙特与美国联手打击伊朗和俄罗斯经济的行动。有人认为,OPEC是要制止北美页岩油产量增长。

美国页岩油行业是否崩溃对投资的意义不言而喻,看多页岩油的一方在此轮油价下跌中损失惨重,看空一方斩获颇丰。从2014年6月油价见顶以来,美国页岩油企业的股价大部分被腰斩,那些有破产之虞的企业如Sandridge、Goodrich石油公司股价已跌掉了80%。

如果页岩油行业崩溃,看多一方的损失短期内还会加大。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国页岩油的发展,近五年美国对石油进口锐减到700万桶/日,而石油产量高达912万桶/日,能源独立不再是天方夜谭。

随着近几年美国页岩油气企业的壮大,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不断减低,美国石油进口由2006-2007年高峰时的1000多万桶/日下降到目前的700多万桶/日,而其中最受冲击的就是沙特的石油出口。这不仅让沙特在经济上很受伤、失掉一些美国客户,而且在政治上也很受伤,沙特在美国政府面前的重要性大幅下降。

厚德大成投资管理咨询公司总裁表示,所以,维持原油产量、压低价格、以自己的低成本优势给美国页岩油行业以重创,重新夺回美国市场及对石油市场掌控权,就成为沙特目前的核心战略。

2014年9月,在油价连续下跌三个月后,沙特也曾试着减产,也曾邀请非欧佩克成员协商产量调整以减缓价格下滑,但各方尤其是美国页岩油企业对此置若罔闻甚至扩大产量。这打碎了沙特的幻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985-1986年时沙特的石油战略与本次的油价博弈非常相似。

上世纪80年代早期,油价高企,丰厚利润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在美国开采石油,包括从高成本的页岩中提取油气。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等地短时间内冒出了许多本土石油开采企业,一时间美国石油产量暴增;同时大部分欧佩克成员国也在石油暴利诱惑下,把限产配额扔到九霄云外。

结果,老实遵循配额生产的沙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市场被他人蚕食。在屡次喊话无效之后,沙特决定利用自己成本低的优势,铆足劲生产,压低原油价格。

经过沙特半年的打压,原油价格从1985年11月的32美元/桶,跌到了1986年3月的10美元/桶。欧佩克很多成员国陷入经济困境,美国本土的新兴中小石油企业也被打得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美国本土石油产量经过了近30年的徘徊,直到最近才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

以史为鉴可确定,沙特在面对自己市场份额流失、影响力减弱的威胁面前会毫不手软。其实这种对竞争对手斩尽杀绝的强硬态度也不难理解,石油是沙特这样的资源型国家的命根子。美国页岩油对沙特的威胁比1986年时更大。

美国页岩油行业的命运,还取决于油价在低价维持多久。

沙特的意图很清楚,那就是要把美国新兴的页岩油开采企业的梦想敲碎,把它们挤出市场。如果只是对它们稍加教训就主动减产,让价格反弹,会造成两个恶果:一是美国大部分页岩油气企业会继续加大产量,抢占沙特市场份额,同时会加速降低成本,日后对沙特威胁将更大;二是未来沙特的价格战就更不会被这些页岩油企业所理睬,沙特作为石油老大的影响将日渐式微。

在石油市场供应过剩的问题没有缓解、在页岩油的产量没下降之前,油价将处于一个较低的价位(60美元/桶左右)。那么,油价处于这种低位时,美国页岩油企业能撑多久呢?

综合来看,沙特占据明显优势:第一,沙特"只能赢不能输"的底线决定了他们的决心要强过美国页岩油企业。在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对沙特来说是生命攸关的大事,沙特会举全国之力来打持久战;第二,沙特石油开采成本低。

沙特的石油开采成本不到20美元,在原油降到30美元价位、绝大部分石油企业都无法盈利时,沙特的油井还能赚钱;第三,沙特现有外汇储备充足。这几年的高油价养肥了沙特,再加上沙特政府财政管理有方,沙特目前的外汇储备高达7500亿美元,且财政还有盈余,在低油价的情况下撑个两年应该没什么问题。

而美国页岩油企业则没那么幸运:第一,页岩油企业在低油价持续时,坚持的决心非常薄弱。对大部分页岩油投资者来说,这只是一个谋求回报的投资。在低油价导致回报很低时,投资者会主动地逐步撤离,寻找新的投资回报高地;

第二,页岩油田开采成本高。虽然对页岩油的开采和盈亏平衡成本的估算没有完全的共识,但大部分分析认为,平均而言美国页岩油气企业需要65-75美元/桶的油价才能开始盈利;到40美元以下时,不到10%的页岩油企业还能盈利;如果油价维持在60美元以下两个季度,三分之二的企业将经营困难,不得不减产;

第三,让页岩油企业度过危机的资源非常有限。别看美国页岩油行业表面上轰轰烈烈,热闹非常,其实大部分企业是只赚吆喝不赚钱。

在2014年三季度油价超过90美元的情况下,80%的页岩油开采企业的净利润达到历史低点,很多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都是负值,它们的经营性现金流无法支持自身的资本支出,需要资本市场的输血才能生存。在2014年一季度,油价仍高企时,127家大的页岩油企业现金缺口达1,100亿美元。

美国页岩油泡沫爆裂在即

资本市场已显示出页岩油企业的经营面临高风险。标准普尔研究发现,在美国100家中小型页岩油企业中,有四分之三由于高负债有破产倒闭风险。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15年一季度大部分美国页岩油企业会面临银行信用额度的缩减,再加上收入和盈利的下降,它们将被迫削减资本支出。由于页岩油井产出率半年后会大幅下降,需要大量的投资才能维持产出水平不变,所以资本支出的下降将导致页岩油企业减产。

这将逼迫美国页岩油行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资本支出下降——石油产量下降——收入下降——资本支出进一步下降。因此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将会看到一大批开采成本高、负债率高的页岩油企业破产重组。

到那个时候,美国的页岩油泡沫将正式爆裂,最终的结果将是那些2011年之后才进入页岩油市场的美国石油开采生产企业(估计占四分之一多),会破产或被兼并。

在美国,与WBH能源境遇相似的公司还有数百家。能源分析师警告称,违约风险可能会纷至沓来。"他们没有为这次衰退做好准备,"贝雅公司(Robert W. Baird & Co.)分析师丹尼尔-卡森伯格说,"很多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太难看了。"

业界还预期将出现一波资产出售和合并浪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本来是老对头的贝克休斯(Baker Hughes)和哈里伯顿(Halliburton)两家油服企业宣布合并。

不过分析认为,或许要等到油价稳定和投资价值更加清晰时,企业合并才会获得增长动能。银行家们表示,油气公司不愿以现有股票价格"贱卖",而买家也不想一不小心高位套牢。

何况,并购也并非一剂万能药。

美国页岩油高速发展,最终触动了沙特等欧佩克产油大国的根本利益,引发沙特强烈的价格反击。在油价会跌破40美元且会在低位长期徘徊的市场背景下,美国页岩油企业生存的环境将会变得比一年前险恶得多。

以目前美国页岩油企业的开采成本和实力,它们无法与沙特抗衡,更无法撼动沙特的市场地位。

在沙特的打压下,美国页岩油的泡沫将在2015年破裂,新兴的、作为石油市场颠覆者姿态出现的美国页岩油企业将告别高速增长的繁荣时代,进入痛苦艰难的破产重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