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视职场秀的“傲慢与偏见”
同是求职类选秀,美国版的有冲突却不乏理解和尊重,而中国版充斥着语言技巧和情景戏剧性,却显得过于情绪化和武断。中国节目中对求职者的横加指责已经成为一种消遣。而我们又确实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尊重职场文化却又践踏职场尊严,崇拜青年创富者,但却轻视那些还充溢着稚嫩的年轻面孔。
在美国打开电视机,一圈频道转下来,大家觉得节目大多与国内电视上热播的那些似曾相识:十六个面试者竞争一个职位、求职者PK众考官、火药味儿浓郁的求职节目现场、言语苛责的评委和不服气的选手……
同是求职类选秀,却一眼能看出差别,美国版的有冲突,却不乏理解和尊重,情理毕现,而中国版充斥着语言技巧和情景戏剧性,却显得过于情绪化和武断。
而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电视节目中对求职者的横加指责已经成为了一种消遣。而我们又确实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尊重职场文化却又践踏职场尊严,崇拜青年创富者,但却轻视那些还充溢着稚嫩的年轻面孔。
“真”让负面能量得以生存
You’re fired!(你被炒了!) 这句让职场人士噤若寒蝉的话却是美国一档热播近十年的求职真人秀——《学徒》(The Apprentice)的经典用语。在最新的一期《学徒》中,两组参赛选手必须设计一个纸巾盒,并构思一个电视广告以吸引消费者。16个参赛者中的8男8女分成两组,到纽约来面对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的挑战,大家轮流担任团队领导,输掉的一方中会有一位对团队最没贡献的成员被“炒掉”,最后胜出的一位则可以得到一年的合约,成为唐纳德・特朗普的学徒,拿到年薪25万美元的职位。
《学徒》的舞台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熟悉的办公室,节目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面对唐纳德・特朗普和他的评审团队,每一个参选者轮流陈述自己不应被淘汰的理由,以及在面临可能淘汰时与队友们的攻辩。这一过程充满着火药味。
但这似乎是一个最能诠释美国梦的故事,这个梦想不仅包括对机会平等的信仰,也包括对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生存守则的遵循。为了最后在角逐中胜出,参赛者们既要在比赛中与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密切合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个近似不可能的销售目标,又不免在项目失败时勾心斗角,学会如何保全自己而让别人被开出局。
《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都曾经批判过这档节目在某些环节的残酷性,认为宣扬了职场的负能量,但这档节目对美国商界却是意义深远的,它可以让一个普通员工连跳50级,鼓舞了美国年轻人创业创富的兴致,弘扬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和尊重才能的职场价值。在《学徒》中即便在淘汰环节再机关算尽,也能因特殊才能而获得认可,这就是美式节目推崇的价值观。
尽管展示职场的“恶”与“丑”使《学徒》近年来一直饱受指摘。但是,《学徒》自开播近十年来热度不减,其真正得以让它在美国真人秀舞台上立足的,却是节目一直奉行的“真”。
在中国,可能基于中国文化中强调“善”与“美”的统一,所以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一旦暴露在荧幕上,都会受到千夫所指,而在西方文化中,“真”是前提,有了“真”才能谈到“美”,所以在《学徒》中它毫无掩饰地将各个选手的弱点,甚至是“劣根”,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去评价。而这些“劣根”,却因为真实,而能够被评委和观众们所理解,这也是美国的真人秀场一直坚持的价值。
职业秀场的公益价值
在中国的职业秀场中,最容易看到的场景就是:几个道貌岸然的企业老总,高高在上地坐在龙椅上,他们手里握着决定选手生杀大权的遥控器,在现场威严感十足。而美国的职业类节目中,整个过程选手与评审坐着说话、平目而视,对等沟通,甚至为自己的去留激烈辩论。在基于平等的前提下,一切形式的争取都是被默许的。
就中美职场文化的差异而言,中国的求职者往往居于弱势。泱泱就业市场,何愁寻不到人才。而在美国,为了吸引人才,公司可以替新晋职员买房子、置乔迁费,甚至解决其一家老小的保险,而这都只是最基本的福利。美国职业文化中,给予人才最基本的尊重,无论是在日常相处还是薪资待遇上,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此来看,中国目前求职类节目中所充斥着的各种对选手的轻蔑和傲慢,也不难理解了。
也如同中国现在位于风口浪尖上的“毒舌”评委们,在美国职场选秀节目最先兴起的那几年,与其他较早兴起的选秀类型一样,刁钻、刻薄的行语风格一直为职场评委们所推崇。而近几年来,美国电视界关于“公益与良心”的讨论一直未止,美国的电视人认为,选秀类节目应该在娱乐之外,回归服务性和公益性的基本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当前《学徒》等一些成功美国职场节目身上看到,评语犀利的风格虽有保留,但评委与选手之间互动而出的真知灼见成为一档职场节目更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学徒》中,现场的评审除了唐纳德・特朗普就只有他的两名助手,而在其他几档职场选秀类节目中,评委也就二三人,却极尽权威,许多节目营造出的多是一个办公室或车间这样相对平常的职业环境。而评审们的存在形式也没有定式,他们有时候是卧底工人,有时候是竞争伙伴,他们通过各种细节来观察考验选手。唐纳德・特朗普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谈到,一档好的求职类节目,并不需要多高调的评审,只有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足够低,才能让选手们放水下来,真正各尽其能。
事实上,中国的电视编导们也很清楚,当下的电视职场节目是不可能效仿欧美求职节目的,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突破为参与节目者提供平等竞争的权利和机会。在社会都没有能力做到之前,任何一个电视栏目也不可能做到。职场节目的编导们能做的,就只有顺理成章地接收征婚节目的编导们所能够制造的“秀点”,用小小的非职场主流观点的冲突留住最初的观众群,用所谓的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们的斗嘴,以及用刚入社会懵懂之人的反应引起观众的嘲笑作为手段。
诚然,单就电视秀场的新鲜感来说,继相亲节目之后,求职节目也成为了标签化、脸谱化娱乐的牺牲品。但从寿命上说,它们应该并不会比征婚节目在视线里存留的时间长。(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