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4日星期四

潘采夫这家伙太二了!

 
 

Sent to you by monokeroz via Google Reader:

 
 

via 创造社新任社长宋石男 by 四一 on 4/13/11


潘采夫:贰时代的不二评论


潘采夫这家伙太二了! - 四一 - 创造社新任社长宋石男

潘采夫就那样懒洋洋地抱着一棵山寨版翡翠白菜,躺在自己新书《贰时代:解剖文化界的100个关键词》的封二上:那微微蹙起的眉头,指向天空的囚发,华丽而忧郁的眼神,胸口的李宁LOGO,还有唏嘘的胡须渣子,透出一股旧社会的报人范儿。

按照我的理解,旧社会的报人范儿,大概有这么几个元素:第一是专业。旧社会也有混饭吃的写手,但不可能达到报人级别。专业意味着积淀,意味着观察力与判断力。就文化评论而言,专业意味着对文化界的洞察,不止熟知浮在面上的八卦,更能深谙其内在结构和运转逻辑。潘采夫的文化评论,往往能比看热闹的家伙多走一小步,就是因为专业。譬如他谈国学大师的物种,讥刺总受伤的作协主席,其力度与深度就不是门外汉可以达到的。第二是书卷气。旧社会的报人很少有不读书而能功成的,梁启超不用说,张季鸾无需谈,就算是邵飘萍这种名士型报人,黄远生这种技术型报人,其积学也甚厚。潘采夫的书卷气当然没有上述几位大腕报人浓郁,但透过他农夫山泉般的脸,丝丝缕缕的书卷气仍然挡不住地散开出来。集中的文字,譬如写黄苗子、文怀沙、汤一介诸篇,均为证明。潘采夫还有篇评范曾的,也颇从容俊秀,可惜未收入此集。第三是情怀。杀猪的可以没有情怀,报人不可以。所谓"不衫不履,风骨秀耸",大概可以形容我心中的潘采夫。这家伙虽然早就毁容了,少年时代跟文怀沙一样道骨仙风,女人缘十足,结婚后就堕落成了一堆肥膘上扛一个正方形脑袋的长相,但是,他有内在美,心灵美。他悲悯,是性情中人。我读他博客写公园里跳交际舞的老人,写MSN上再不可能上线的早夭专栏作者,微博几十个字写父亲去世,悲伤内溢,十分感动。最后是风骨。这点潘采夫不能说达到上线,他是个散漫的家伙,不是战士。但是,他有底线,而且这底线比常人更高那么三寸半尺。即从此集而言,他至少没有一篇谀文,也没有一篇泄私愤。能坚守这两点,在如今像动物园一样的大陆评论界殊为不易。

在我看来,《贰时代》是本水准线上的文化评论集。它不是什么文学青年必读,也不是文化黑幕大暴露,它只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大龄青年,运用锋利的判断力,诚恳地道出自己的见解。对文化界或文化问题感兴趣的朋友,读这些见解,多多少少会有些收益,这是我不撒谎的读后感,我可以用我的胸毛来担保。

不止普通读者,媒体评论员或学院派专家读《贰时代》,也会有收益。当代文化评论界有两大毛病:学院派爱装逼,非学院派爱扯淡。学院派的文化评论,常常令人读不下去,就像受酷刑。他们用各种新式或旧式的理论、术语武装自己,就像一个士兵穿上沉重的铁甲。然而,因为缺乏独见,内力不足,这铁甲往往会将士兵本人压垮。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一堆不知所云的破铜烂铁。非学院派的文化评论,则往往流于意气,爱抖小聪明,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文字游戏来扯住观众,而不是靠真正的洞察力。这种作者也可能会有市场,甚至被认为是才子,但在我看来,跟一个跳钢管舞的鸭子差不了多少。

潘采夫的评论风格恰可医疗上述毛病。他不是学院派,但有学院派的严谨和积累;他也不是非学院派,但有非学院派的自由和锐利。他以严谨来与自由互补,又通过锐利引爆积累。在这个二逼层出不穷且横行四方的时代,潘采夫的文化评论,可说是不二评论,既不过于勇猛精进而陷入自恋或自渎,又不老气横秋一副行将就木的样子。职是之故,潘采夫的评论往往准确而不刻薄,深入而不躁进。用晚明王季重的话说,是"进有惧而退有规,一矢一镞都无妄费",犹如大将王翦、赵充国,神识高厚,"法老而用博",不在机力间争寸土。

潘采夫此书的优点已扯了这么多,那这书是不是就像总书记一样完美无瑕了呢?当然不是,莎士比亚都有下臭棋的时候。潘采夫此书的弱点,在我看来大约有三个:一是尽管没有谀文,但仍有应酬之作。全书有三部分,品人、阅世、批书,在批书部分最易看到有应酬之嫌的作品。不客气地说,这部分评论的书,不少根本就不值得评论,起码不值得潘采夫去评论。也不是说这些书多么不好,而是作为一个水准线上的审美家,其审美起点至少也应该是林志玲而不是林志颖。二是此书缺乏一个分量足够的序或跋。相比此书写出的贰时代浮世绘,两篇序言和作者后记都未能完整地对贰时代作出深刻解读,至于书名的副标题"解剖文化界的100个关键词",更是连个影子都没有。我数过,集子收的文章正是100篇,但100个关键词读者很难自己读出来,这需要作者或编辑的梳理。第三个与本书关系不大,是作者的弱点。潘采夫是一个中气十足的文字壮汉,但由于报人身份,很少写长文。这比较麻烦。习惯了写短文的人,好处是字句精炼,常可一箭穿心,坏处是气象局促,不能长河落日。潘采夫是一个有能力以写一本书的合适方式写书的人,现在却只在报章杂志中记下最初的思想,不愿或无暇更进一步。对作者来讲,这有陷入懒人困境的危险,对读者来讲,则有不过瘾的遗憾。

不过没关系,潘采夫还年轻,还不到80岁,他未来的空间还很大,以我的目测,起码可以装下一座万圣书园。借李大钊的话送给采夫吧,并预祝他下部书更精彩:"努力呵!猛进呵!我们亲爱的青年潘采夫!"


潘采夫这家伙太二了! - 四一 - 创造社新任社长宋石男
 
贰时代:解剖文化界的100个关键词 卓越网等有售 点此进入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