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星期二

电视的假和央视的假 谁来打?

电视的假和央视的假 谁来打?

周忠侠 撰写 2015-03-16 05:28:44

多维娱乐

还记得"八点二十发"吗?这是2013年央视3·15晚会制造的一条网络流行语。事发晚会播出过程中,何润东突然以"#315在行动#"为标签在微博上指责苹果手机,但在内容的结尾竟出现一句"大概8点20分发",此举立即被网友质疑是为央视3·15晚会当"托"。

当下,媒体环境恶劣,电视台造假不断:相亲节目造假,收视率造假,选秀节目造假……连打假晚会也造假。不少电视台想靠这些"幕后法宝"力争上游。电视的假,谁来打?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央视主持人张泽群主动提出"要向电视收视率开炮"。他坦言,如今中国的电视节目已被收视率绑架,电视节目娱乐化、庸俗化严重,长此以往,中华文明将被蚕食,值得警惕和深思。 同一天,前湖南卫视"掌门人"、全国政协委员欧阳常林也在小组讨论时指出,近两年来由于收视对赌协议的存在,造成收视率逐渐泛滥的现象,他表示:"现在很多电视台存在收视率造假现象,比如一个制作公司,要卖一个节目给电视台,找了很多广告商,要和电视台签对口协议,协议包括收视率要达到的指标,这中间就有专门搞收视率的公司来做这个事情,收视率造假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一位知名导演也"吐槽"说,现在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是按卫视排名加收视率来结的,所以收视率是电视剧的命根子,不少制作公司都会花钱买收视率,为卫视提高排名。"收视率造假毁掉的是整个电视产业。"这位导演说,收视率造假对电视剧的伤害是"致命"的,引发了整个行业的跟风模仿,严重挫伤了认真做内容的从业者。

相亲节目造假:只为炒作

在各种选秀节目火爆荧屏的今天,由于各取所需,"职业嘉宾"这一职业应运而生。一方面电视台需要这样的嘉宾来提高收视率,另一方面,职业嘉宾也从中尝到了甜头。有报道称,电视相亲节目都在造假,有的编导为提高节目"质量"和收视率,邀请早已有了男女朋友甚至已结婚的嘉宾当"托儿",有的现场嘉宾"语不惊人死不休"地捉弄、恶搞求婚者。东方卫视的曹可凡就曾炮轰过相亲节目的造假行为,称节目的嘉宾都是一些签约的艺人、模特,然后说设计好的台词。

某资深传播策划人曾爆料,他曾经亲眼目睹某电视台录制相亲节目的整个过程。"当时有一个选美出身的女嘉宾,外表很出众、开放,节目组有意打造她,就为她量身定做了一期相亲节目。"

"节目组为这个女嘉宾特地去挑选男嘉宾,最后锁定了一个健身教练。这位男嘉宾长得很帅,口才也很好。" 杨先生说,嘉宾选好了,接下来就是为他们设置故事。

"是他们牵手之后,只是完成一场'秀'而已,跟缘分、爱情并没有什么关系。"杨先生称,业内人士对这种造假的感情戏心知肚明,只是观众还被蒙在鼓里。

选秀造假:刘欢怒斥媒体环境恶劣

形形色色的选秀节目再次轰炸荧屏。观众发现,不少选手在节目中总爱打"悲情牌"。比如有的家境贫寒,有的年幼失去父母,但很快被网友发现,有些选手提供的信息造假或夸大,有赚眼泪、博同情之嫌。你被他们的故事感动过吗?到底有多少"真善美"值得相信?

刘欢曾自曝退出《中国好声音》的原因除了身体不适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媒体环境恶劣,善于编造新闻,这也是他最厌恶的一点。

《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导师们个个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激动得不行。不过刘欢说,这些片段都是节目组剪辑而成的效果。节目组刻意煽情,炮制学员故事,这让他感到不满。

"这一季做下来,基本上大家每一期看到那90分钟的节目,都是从下午2点一直录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的。电视上看,我们在台上情绪高昂,像打了鸡血似的。其实在其他时候,我们都扛不住了,坐在那就恨不得背着脸。"刘欢表示,导师们并不喜欢这样的效果。

对于学员身上的那些煽情故事,刘欢表示事先都不知情: "制作组给他们拍短片,那是他们做的事,我们是真的不知道。"

最初加盟《中国好声音》,刘欢是奔着"专业性"来的,但节目发展到后面,却奔着"故事性"而去,这让人不得不唏嘘。为了博取收视率和关注度,电视台居然出 此"高招",可是造假和掺水的节目观众又怎么会喜欢呢。

电视造假葬送电视媒体的整体信誉

任何事情,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底线。电视节目也应有其操守和底线。电视节目允许策划,但策划不是造假。策划,追求的是节目编排手法的艺术性,其本身必须符合事物的原貌。

近年来,不止一个卫视的节目被曝出雇人当托,出演电视节目中的角色,而这样的节目绝非影视剧。节目造假其实就相当于欺骗观 众,虽然电视台只是为了提高收视率,观众没有经济上的损失,但电视台失去的是公信力。

新闻媒体在承担"党和政府喉舌,反映人民心声"重任的同时,还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社会道德、社会观念、社会价值、社会心理、家庭伦理、文化传统等方方面面,都必须观照兼顾,不能一味只重创收而不顾责任,尤其是已经普及深入到千家万户、影响力 更大的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如果不意识到愚弄观众的后果,电视监管部门如果不能严管这类 弄虚作假的节目制作者,葬送的将是电视媒体的整体信誉。

(周忠侠 撰写)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