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联合早报: 医改方案被批难懂

● 于泽远(北京)

  中国官方前天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份1万3000字的意见稿涵盖六大方面24条,但内容却被媒体批为晦涩难懂。中央电视台直指这份征求意见稿“专、绕、涩、大、空”,它首先征求到的意见可能就是“看不懂”。

  近些年来,看病贵、看病难一直是民众对官方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官方誓言将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并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16个部门组成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雇用9个知名咨询机构参与调研论证,经过两年努力,出台这份大而空洞的意见稿。

“看病贵、看病难

看懂医改方案也难”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前天在该台新闻1+1节目中直言,如今不仅看病贵、看病难,要看懂医改方案也很难。

   他说,民众关注的很多问题在这份意见稿里都有答案,但这些答案又都不那么直接。意见稿包括医药分家、医改定性、医疗保险的覆盖、社区医院等等内容,都用 一种非常艰涩的方式来表达,读后的感觉“就是都是中国字,但连在一起的时候,你发现没太读懂”,“一万三千字你找不到最关心的都在哪儿。”

  白岩松举例说,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医药分家”问题,医改方案意见稿中的表述是:“医药分家是采取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使药品检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让人感觉“说了跟没说好像没什么区别”。

   他认为,意见稿的文风决定了它给大家一种空的感觉。意见稿由16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撰写。这个协调小组看来很大,其实哪 个部长都得罪不起,哪个部长也不会明确指令协调小组改变文风,最后只能是部门妥协的结果,这种妥协的结果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无懈可击。而一个仿佛无懈可击的 征求意见稿肯定难懂。16个部门裹挟在一起,最后也不知道谁是真正的负责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认为,医疗卫生不同于其他产业,医疗服务的产品既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又有一般商品的属性,这两个属性搅合在一起,使得这个行业的改革比其他行业更要尖锐,更要困难。这是报告显得冗长复杂的一个客观原因。

《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媒体也发表文章批评医改报告难懂,建议官方发布一个“通俗版”新医改方案,将方案中哪一年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归纳在一起,让老 百姓一目了然;也可将老百姓从新方案中能获得的利好集中在一起,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到好处。这样才能让民众既有兴趣又能看得懂,才能提意见和建议。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征求意见稿》对推进中国的医疗改革具有正面意义。例如《征求意见稿》提出,近期力争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并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新华网引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说,建设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是医改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解决民众当前看病就医难题的症结。

  针对民众“得不起病,吃不起药”,《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

   有关学者对本报指出,作为16个部门起草的一份“大而全”的指导性文件,《征求意见稿》的文风与官场上的工作报告、领导讲话并无二致,这并不奇怪。关键 是意见稿提出的种种美好愿景有多少能够实现。例如,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当然很好,但如何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如何让这个制度变成医疗机构自觉遵守的规范,才是 难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