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重赏"小金库"举报者
(2009-06-22)
● 于泽远
与历次清查"小金库"不同的是,官方这次祭出从内部攻破保垒的"必杀技",宣布"小金库"举报者将获得最高1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2万2220新元)重奖。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没有列入单位账簿的各种资金、有价证券及资产。
中共中央近日决定今年内在全国范围内专项治理"小金库"。与历次清查"小金库"不同的是,官方这次祭出从内部攻破保垒的"必杀技",宣布"小金库"举报者将获得最高1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2万2220新元)重奖。
官方宣称将通过这次专项治理加强财政、财务和资金管理,逐步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但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都靠"小金库"请客送礼、发放奖金大背景下,"小金库"恐怕和中国各大城市的违法"小广告"一样禁而不止。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没有列入单位账簿的各种资金、有价证券及资产。"小金库"的形式包括:通过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用资产处 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虚列支出转出 资金设立"小金库";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一般来说,越是实权 部门,"小金库"的来源越广,资金数额也相应越大。各级党政机关、财政、公安、交通、工商、税务等实权部门,以及名气较大的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基本都 有"小金库"。而且级别越高,"小金库"往往也越"殷实"。一些只有百十人的省市级政府部门,"小金库"的金额少则几十万元(人民币,下同),多则几百万 元。
两次治理收效甚微
"小金库"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前后叫"小钱柜"。1986年,官方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将各单位私留资金俗称为"小金库"。1989年和1995年,官方先后两次开展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但收效甚微。基本上连标也治不了,更不用说治本。
2001年,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张树森利用装修办公楼的机会侵吞"小金库"资金30万元,该局办公室主任梅永成私占20万元,官方直到 2006年对张树森离职审计时才发现两人贪污。官方随后对辽宁省药监局"小金库"的调查发现,该局各处室长期私设巨额"小金库",一些领导干部巧立名目, 每人私分高达20万元。
2006年上半年,全国审计机关就查出违规小金库130亿元。近三年来海南省各级检察机关查处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中,有20多起案件与"小金库"有直接关系。涉案的"小金库"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每年数千亿"入库"
海口市检察官刘玫认为:"近年来中央虽三令五申清理、治理,却依然未能阻止'小金库'的扩张和蔓延,'小金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慢慢演变成一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腐败黑洞。
与那些安然无恙的"小金库"相比,被曝光的"小金库"不过是九牛一毛。有学者统计,中国每年流入"小金库"的钱物高达几千亿元。中纪委官员也承认,目前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法制观念淡薄,设立"小金库"的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对此反应强烈。
官方为"小金库"列举的罪状包括:违背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扭曲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但官方没有分析"小金库"产生的制度和社会原因。事实上"小金库"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根源之一在于中国各级财政制度基本上仍在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行模式,这一模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预算和支出缺乏监督,权力越大,"财源"越广。
同时,各级政府似乎很难引进学者呼吁多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管理制度。虽然每个政府部门都有一套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但大部分人心里都清楚,一些 半明半暗的潜规则才是维持各单位正常运行的动力。"小金库"就是各部门领导激励下属、树立威信和应酬官场的利器之一。套用官方的说法就是,"小金库"对于 保持各单位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如果只靠上级规定的行政经费,各级官员不要说一顿饭动辄成千上万,恐怕就连豪 华饭店的门也不敢随便进。但遍观各地,"吃财政饭的公家人"显然是豪华消费场所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除一些掌权者毫无惧色进行权钱交易外,"小金库"则支 撑着众多"公家人"自由出入高档饭店和歌厅,居功至伟。
又例如,只靠工资单上的薪水和奖金,一些领导干部不要说豪宅名车,就连买件高档服装恐怕也要犹豫一会儿。加上逢年过节要应酬官场上的礼尚往来,还要用"真金白银"拢络下属,领导工作还真不好做。
同时,没有"小金库",一般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会受到影响,一些人还会抱怨本单位领导缺乏魄力,不能为下属谋福利。一旦上级进行民意测验,这些单位领导很难得到好评。
悬赏效果令人怀疑
正是因为"小金库"不仅关系到单位领导的面子和底气,也关系到普通员工的福利,官方历次清查"小金库"基本都是无功而返。
官方这次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唯物主义理念出发,决定悬赏10万元清查"小金库",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效果如何仍令人怀疑。
首先,各单位掌管"小金库"的人不是领导,就是领导的亲信,他们举报"小金库"的可能性极低。而一般工作人员多少都能从"小金库"中得到好处,举报的动力也不足,加上他们并不清楚本单位"小金库"的数量和存放方式,就算想举报恐怕也有心无力。
其次,一个人如果举报本单位的"小金库",很难瞒得过单位领导和同事,这意味着举报人很难继续在这个单位工作。目前中国还缺乏保护举报人的制度,一般人并不愿意为了10万元奖金而丢掉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饭碗。
即使有人举报,官方一般也就是查缴"小金库",对单位领导批评教育一番了事。所谓法不责众,除非明目张胆地贪污私分,很少有单位领导因为设立"小金库"而被纪律处分或撤职查办。
"小金库"顽疾难治的根本原因,在于官方无力触碰现行的政治和财政制度。
从制度上看,官方对付"小金库"仍主要依靠各单位"自查自报",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专项治理",不敢用法律手段追究"小金库"制造者的责任。事实上多数"小金库"的建立不仅违犯财务制度,也违犯了法律。
有关学者指出,如果官方采纳"集体腐败入刑"建议,"废除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建议,"财政资金全程透明化"的建议等,并严格执行,那才是对"小金库"釜底抽薪,"小金库"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这个问题肯定不能解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癌症晚期岂是这种小手术能治好的。
话说回来,除了运动式的整治、鼓励告密,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
但十年浩劫过去,毛痛恨的官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实实在在的统治了中国。
也就是癌症晚期,还能带来希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