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博士群体在官场
人民大学校长在教育论坛上讲话引起反响
(2009-10-30)
● 于泽远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近日在杭州"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公开指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纪宝成一针见血的发言不但赢得在场学者热烈的掌声,也获得网民一片喝彩。一个署名"刘家山"的网民在新华博客发表文章说:"纪宝成说了一句真话。当前学术权力市场化,博士学位泛滥化,官场学历虚假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没有人敢于捅破这张纸,说实情。"
北京某大学的一名教授对本报说,中国媒体不敢捅破"官场博士化"这张纸,是因为靠非正常途径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官员不仅人数多,而且一些人还身居高位,把持大权,媒体根本得罪不起。
这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学者指出,随着这些年官方对干部"知识化"要求的提高,中国众多县处级以上、包括不少副部级以上高干用所谓的"在职研读"方式拿到硕 士或博士学位。一些官员连正规大学都没上过,也直接拿到博士学位。这不仅是权力不受约束和腐败的例证,也是中国大学教育的耻辱。
他说, 人们都知道,即使对一个全日制学习的博士生来说,要拿博士学位也很困难:不仅要通过外语(包括第二外语)等各科考试,撰写毕业论文更是费时费力。而很多官 员在官位上以"在职研读"形式就轻松获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所谓"在职"就是不需要经常去学校上课,边当官边读学位。试问,这些平时"很忙"的官员如何通 过的各科考试?如何撰写的博士论文?难道一当官就变成"学习天才"?
他认为,很多所谓的"在职"硕士或博士学历是为官员、商人等特权人士量身打造的。这类学历可信度低,不应作为衡量官员知识水平和提拔任用参考。
高校学术权力三大误区
纪宝成在杭州"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还坦言,现在中国高校里学术权力的使用已经进入了三大误区:首当其冲的就是将学术权与行政权对立,将学术权片面理解为学者的权利,与行政无关,而事实上学术权也包括了许多与学术相关的行政管理权。
其次是学术权力有行政化的倾向,高校普遍存在学术评价偏离甚至脱离学术发展方向;学校资源配置行政化;相关行政管理者不懂学术规律,用行政手法对待学术问 题,方式简单粗暴。"我曾亲眼目睹一位年轻的处长把一位老教授教训得说不出话来","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开始在意'位子'而不是教学质量"。
第三是学术权力市场化,各式各样的博士学位泛滥,导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纪宝成说。
一个网民在强国论坛上发表帖子说:"官员也是水分最大的博士群体,他们哪有时间搞研究?权力成了他们获得学位的便捷途径,而高校就是权力寻租的目标。"
一个名为"燕赵之士"的网民在新华网上留言:这些博士头衔有多少是"水货",可否全国统考一下?谁敢?
不过也有人指出,博士群体集中在官场,与当下不少博士倾心于做官有关。国务院学位办曾透露,与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
中国人做事情的方式是用等级代替秩序,高校行政化和学术官场化只是表现之一。用道德代替法律,运动代替治理,地位代替权威,口号代替行动,种种极端荒谬之举,都有历史的原因可寻。根源在于用理想极简的规定去适应纷繁复杂的现实,此即黄仁宇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作技术上的解释――看轻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社会制度的绝对化的解释方式,注重技术层面的分析考量,是大历史观的根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