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

从中央4万亿到地方7万亿

从中央4万亿到地方7万亿
(2012-08-27)
● 韩咏红
中国早点
北看记
  这真是一个概念为王,大家忙于制造概念甚至假象的时代。过去几天来,中国媒体上除了央视主播在刘翔受伤退赛后的"哽咽表演"以外,另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地方政府迅速升级的投资狂热。
  媒体发现,多个省市纷纷亮出数以万亿(人民币,下同,约2000万新元)的投资宏图,声势看似直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出台的4万亿刺激经济配套。评论人士称之曰"地方版4万亿"配套,甚至还有人称之"地方版7万亿",以凸显这一轮投资热之高涨。
  与此对应的,是中国经济减速,楼市降温,地方政府税收与财政收入等各类绩效指标下行趋势超出预期的清楚事实。
  按照新华社等媒体的归纳,近一个多月里,从天津、重庆、广东,一直到中西部的山西、贵州,乃至湖南长沙,各家提出的发展名目让人目不暇接。广东要发展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总投资逾万亿;重庆主要产业三年振兴规划拟投入1.5万亿;天津建设10条产业链,4年内拟投1.5万亿元;贵州抛出3万亿的生态旅游投资计划;再按照长沙市7月底的宣布,该市今年的重大推介项目达195个,总投资额达8200亿元。
  但这番雄心壮志背后的虚火,却难逃观察人士的法眼。
  在当前信贷并不宽松,地方财政收入又锐减的环境下,地方政府的资金从何而来,不免让人怀疑。以长沙为例,2011年长沙市全年的地方财政总收入才略多于668亿元,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19亿元。8000多亿元的投资,相等于长沙超过十年的财政收入,超过其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有媒体报道说,截至6月底,长沙的重大项目今年累计完成投资额仅56.04亿元。

  周六出版的《华夏时报》也指出,贵州省去年全年的财政总收入13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还不及700亿元,如何支持上万亿的投资?
  地方政府手中无财,要募集庞大的资金只能通过招商引资,或银行融资实现。即使融资这一途走得通,其结果也是地方债务再次被推高。数据显示,今年地方政府的到期债务虽比上年减少,但也达到1.84万亿元。同时全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7月全国财政收入增幅8.2%,与去年全年24.8%的增速相比是天壤之别,各地还债已很成负担,遑论再背新债?
  远距离看这些接二连三出现的投资大计,与其说它们展示地方政府雄心不减,不如说地方政府缺钱缺得太厉害了,可能更接近事实。今年是换届后的第一年,地方政府推高GDP的迫切性不大,毕竟今年的GDP增长是去年的政绩,所以当前的问题不在于大家求政绩,而是经济实在是窘迫了。
  上个月沈阳出现"满城尽是卷帘门",一场打假风暴吓得小商铺纷纷关门避险的情况,"关门风"还蔓延到其他省市。回头看,许多人更感觉到地方政府缺钱引发的丝丝寒意。另据《财新》杂志统计,2011年北京与重庆的公共财政赤字都超过1000亿元,上海和天津的赤字也分别高达400多亿元与300亿元。
  地方政府财政亮红灯,与中央一年多来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不无关系,但究其根源,中国前期发展的优势:低成本环境、人口红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逐渐消减,才是根本原因。中国高层从2010年就开始更高分贝地强调,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两年之后,在经济减速与房地产调控深化的此时,这股压力具体的来到地方政府面前,虚张声势的投资宣示已被看破,难过的日子将临。
  这实在不是坏事,在经历多年改革以后,官府终于得率先吃点苦药。而从来也就是如此:只有在官方受压与感到阵痛时,真正的改革,才可能一点点地动起来,改革的前景才让人乐观起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