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8日星期日

傅国涌: 2008年度我喜欢的11本非虚构类新书

2008年度我喜欢的11本非虚构类新书

傅国涌

2008年灾难频仍,两岸三地还是出版了不少好书,我视野所及有限,这11本是我喜欢的,其中包括出版不了的打印本。

一、大陆版

1. 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林骧华译 三联书店

在2008年度的非虚构类图书中这本书肯定是最重要的一本,多少读书人盼星星盼月亮似的 盼了多年,其价值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深度和高度,更在于她对现代极权主义无比锐利的批判,阿伦特把许多貌似复杂的问题解剖得清清楚楚,她撕开了人类自己制造 出来与人类为敌的这个怪胎,让我们看见其中的五脏六腑。语言的密度和思维的密度,都令人惊讶,人类的笔触可以达到这样的境地。这本书已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著 作,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纪念碑。

2.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上册,邓正来译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

这本书的中译本最初是1986年商务印书馆出的,十几年前我读的就是那个版本,坊间早已 买不到,连复印本在网上都卖到了80元。这次出版的虽然只是半本书,而且定价奇高,对许多人来说却也有着挡不住的诱惑。至少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译 本如何都不考虑了。它把希腊以来人类创造的政治思想非常透彻、明晰地理清了头绪,如同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一个如此奇妙的世界。

3.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张朋园是我最喜欢的近代史学者之一,他的书我每见必读,受益良多,他的研究最大的好处在 我看来有三个,一是史料的扎实稳健,二是治史态度的诚挚,三是史家之笔,一句废话也没有。他的研究几乎都有拓荒意义,无论是研究晚清立宪派还是梁启超,这 本书是对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的述论,包括最早的晚清咨议局选举、民国的第一届议会选举、第二届议会选举和国民大会选举。他以史实的建构,很好地呈现了近 代以来民主政治在一个古老民族遭遇的独特困境,这样的历史研究,其意义当然远远超越了学术范畴。

4. 哈雷特·阿班《民国采访战》广西师大出版社

《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在中国的私人回忆,时间跨度从作者1926年来华 一直到1940年被迫回国,前后15年。这正是苦难中国跌宕起伏、紧张不安、充满变数的15年,外国记者的独立身份,为我们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提供了不同的 视角,借助这些不断冒出来的私人记录,民国的历史注定将被不断重构,许多以往被有意或无意遮蔽的一幕幕历史真相将陆续地浮现出来。

5、胡平《情报日本》东方出版中心

胡平是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就熟悉的报告文学作家,宝刀未老,这虽是一本有点通俗的历史 书,却新鲜而且不乏深度,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对我们重新认识日本,认识中日关系史,认识中国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位置都会有很多启发。本书大大拓宽了 以往狭隘的“情报”概念。我个人印象很深的就是对于“东亚同文书院”的重新认识,令人震撼的同时也有耳目一新之感。

6、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他的这本文集中以记忆反抗遗忘为主题的尤其重要,遗憾的只是他关于文革记忆的几篇文字都无法收入。

二、台湾版

1、茉莉《瑞典森林漫步》,台湾允晨文化2008年10月

茉莉是流亡瑞典多年的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而富感染力,笔锋犀利而不失理性,这本书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她对“瑞典模式”的解读,她有亲身的生活经验,下笔时又有一个母土的参照系,对我们当下这个转型时代很有启发意义。可惜不容易买到。


2、巫宁坤《孤琴》,允晨文化2008年9月

在传世之作《一滴泪》之后,西南联大出身的这位外文教授又有了这本书。他的文字背后是人间的血泪,不仅是对苦难的记录,更是对苦难根由的严肃思考。更何况他贯通中西的学养和真学者的文字。

三、香港和其他版

1、 王来棣采访、编辑《中共创始人访谈录》,明镜出版社2008年5月

1926年出生的王先生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学者,这是她1957年之前奉命对中 共26位创始人和的原始访谈记录,后被尘封,幸存下来的部分稿子,在中国大陆迄今无出版之处。这本书相对客观地呈现出中共创建前后的情况。与日本学者石川 祯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起读,可以知来龙去脉。

2、 杨继绳《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天地图书公司2008年

此书大家都知道,不多说了。

四、大陆打印版

杨泽泉著《回眸一笑——太阳不落年代里的故事》 ,2008年5月完成

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震撼的回忆录之一,文字尤其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e46d90100b9e6.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