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星期一

网络洪水冲击绿坝

[中国早点-蓟燕春秋]网络洪水冲击绿坝



● 叶鹏飞

  中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9日下发通知,规定在7月1日后出厂和销售的电脑预装"绿坝―花季护航"软件,不但在中国国内激起舆论海啸,也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

  工信部表示,"绿坝"软件可有效过滤互联网不良文字和图像内容,主要目的是保护青少年上网安全。有报道称,中央财政花人民币4000多万元(约200多万新元)买断"绿坝"一年使用权及相关服务,供全社会免费使用。

  虽然工信部强调"绿坝"不监控用户上网行为,也不搜集任何用户信息,中国网民及美国密歇根大学对"绿坝"的测试报告却指出,该软件存在盗版、侵权、编制粗糙、漏洞多,误判率高等问题。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高达2亿9800万人,用保护青少年名义强制于他们上网自由的"绿坝",自然会激发强烈反弹。各大网站的民意调查均显示,反对"绿坝"的网民超过八成以上。

  事件也在太平洋彼岸引发关注,美国互联网非盈利机构"开放网路促进会"(OpenNet Initiative)及"制止恶意软件"(StopBadware)对"绿坝"测试后认为,它更像是屏蔽政治和宗教内容多过于屏蔽色情内容的工具。

  美国相关行业团体如信息技术产业理事会(ITIC)、软件和信息产业协会(S&IIA)、电信产业协会(TIA)等都发表声明,对工信部的强制性做法表示保留。

  这迫使国新办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通过英文的《中国日报》表示,过滤网络色情内容是"绿坝"软件唯一的目的。

  "绿坝"事件表面上看似又一起政府试图控制网络言论自由的新闻,可是一些吊诡的细节却又暗示,少数官员可能利用国家信息安全为掩护,通过暗箱作业进行利益输送。

  中国目前已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监控系统过滤境外网站内容,同这个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防火墙长城"(Great Fire Wall)的现有系统相比,"绿坝"不但在技术上显得低级,在功能上亦有重复之嫌。



《中国经营报》的调查报道表示,号称民营的"绿坝"开发商有特定官方背景,报道引述业内人士说,过滤软件的开发成本不用10万元。

  官方媒体不一致的反应,透露出"绿坝"事件更像是体制内部分势力假公济私,却摆不平其他势力而擦枪走火的乌龙事件。

   针对"绿坝"所引发的舆论反弹,新华网报道强调,"支持意见大多来自用户,反对意见主要来自少数媒体和商家";人民网强国论坛却开辟"今天,你被'花季 护航'了吗?"专栏,醒目地罗列了反对意见,一些尖锐的标题如《计算机预装过滤软件,我的电脑谁做主?》《一年四千万租来一顶'绿帽子',谁笑了?》《管 理错位!一款软件何以管理一个社会?》《如果软件有用的话,请先给官员的脑子装吧!》……充分反映用户的不满。

  "绿坝"软件背后纠葛不清的利益关系,已经成为舆论担忧网络安全及自由以外的另一个关注点。共青团主办的《中国青年报》质疑工信部没有权力强制干涉民众私生活,并要求政府公布与"绿坝"软件开发商的交易信息。

  律师李方平向工信部提出信息公开申请和听证申请,要求公开预装"绿坝"软件相关信息,并对工信部强制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听证。媒介法专家魏永征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律师周泽联名致函中国国务院,质疑工信部下发的通知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涉及部门利益的"绿坝"会否因被揭发而被舆论淹没,还是最终上升为"维稳"的政治事件而被强力贯彻,在充满政治敏感性的2009年,仍然有待观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