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7日星期一

“被就业”与数字造假

[中国早点-京城偶寄]"被就业"与数字造假

(2009-07-27)



● 韩咏红

  陕西应届大学毕业生"酱里合酱"(网名)最近发现自己一夕成名。他7月10日在网上发帖曝光大学的就业率灌水,他本人就在毫不知情的 情况下,由学校安排与某某工业公司签署了就业协议,成了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一员。然而,"酱里合酱"本人从来就没听过该公司,也不确定此公司是否真的存在。

  没想到这个帖子引来热烈回响,全国不同省市的许多大学生纷纷跟进讲述自己或同学"被就业"经历。还有应届毕业生反映学校要求每人交上有单位盖章的就业证明,否则不能毕业。由此,中国互联网上衍生出一个2009年度的热门流行语――"被就业"。

  事情在媒体上闹大了,"酱里合酱"的真实姓名与就读的大学被公开,几天前该大学公开回应,称事情是学校辅导员应当事学生要求办理的,该辅导员动机虽好但工作不严谨,将被调职。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在成了学生、家长与政府共同焦心的问题。统计显示,2009年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0 万,加上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100万人,2009年总计有710余万大学生需要就业。在社会总体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困难或者大量大学生失 业,难免要刺激民众对政府不满情绪升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率成为敏感词的根本原因。

  而在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为了要"刺激"大学生就业,硬生生将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就业率高低能够影响高校声誉、来年的招生指标、拨款、学校领导的升迁,甚至影响地方政府政绩考核。

  在此之上,许多农村背景的大学生想留在念书的城市发展,他们为了避免离校后户口和人事关系给打回原籍,也可能接受一个"假就业"的协议。

   既然"就业"与"就业率"是波及面如此广泛、影响到众多群体利益的关键指标,其统计工作却是由主要的利益相关方――高校来主导,而且统计过程与结果又不 完全公开透明,那么这个指标被上下其手、注水的结果几乎是无可避免。中国教育学者最近谈到这个问题时就承认"就业率"造假是多年存在的现象,有一定的普遍 性。

  事实上,统计数字的失真及其后果,也许是接下来中国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轨,现在又面对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大考,数据的可靠性对于政府准确判断经济走势、对症下药至关重要。

  一些与民生经济数据的失真,则会影响中央政府对问题的实际把握。数据失真可能是基层为掩饰过失或自我夸耀政绩层层瞒骗的结果,也可能是自满、怠惰等非主动性原因。



在一个现代化管理的国家,重要数据靠利益相关者统计与提供,其实是难以想象的。

  在新疆""七・五"事件后,一些维族同情者认为,维族面对的经济 困境也是导致许多人对政府不满的原因。对此,中央到地方的官员,以及汉族知识分子都反复重申,国家民族政策明显向少数民族倾斜,对于少数民族就业只可能是 帮扶,绝不可能限制。但在另一方面,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应届大学毕业生亲口告诉我,今年跑了不少人才交流会与招聘会,不论是政府机关或者私营企业,几乎都只 要汉族。

  他们各执一词,真相究竟是什么,外界其实不容易论断。

  在短期内,真相处在"半透明"状态会对现行制度的主导者有利,然而长期而言,如果确实存在问题却没有被及时发现与解决,那它最终仍要爆发并反扑到整个现行秩序。这就是容忍数据与信息失真的代价。

没有评论: